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52页 |
1.1 氯乙烯行业发展的瓶颈和无汞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1.1 现有乙炔法工艺及其存在的弊端 | 第13-15页 |
1.1.2 非汞的金属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 纳米碳催化材料的特点及其在氯乙烯合成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1.2.1 纳米碳材料作为非金属催化剂 | 第23-25页 |
1.2.2 纳米碳替代汞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3 二维六方氮化硼催化材料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 第29-36页 |
1.3.1 氮化硼材料的结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 第31-33页 |
1.3.2 氮化硼的材料应用 | 第33-36页 |
1.4 课题立意及构思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52页 |
第2章 实验总述 | 第52-65页 |
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 第52-53页 |
2.2 材料合成的制备装置以及合成制备过程 | 第53-58页 |
2.2.1 水热装置 | 第53页 |
2.2.2 挤条成型装置 | 第53-54页 |
2.2.3 氨化处理装置和氮掺杂碳球的制备 | 第54页 |
2.2.4 横式双温区管式炉处理装置 | 第54-56页 |
2.2.5 高温管式炉 | 第56-57页 |
2.2.6 马弗炉 | 第57页 |
2.2.7 氮化硼合成装置及其制备过程 | 第57-58页 |
2.2.8 球磨装置和制备条件 | 第58页 |
2.3 材料表征方法和使用仪器 | 第58-61页 |
2.3.1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58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SEM,TEM & HRTEM) | 第58-59页 |
2.3.3 扫描氦离子显微镜 | 第59页 |
2.3.4 氮气物理吸附 | 第59页 |
2.3.5 化学吸附和程序升温分析装置 | 第59-60页 |
2.3.6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60页 |
2.3.7 热重和热重-质谱联用分析(TG & TG-MS) | 第60-61页 |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 第61页 |
2.3.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第61页 |
2.3.10 元素分析 | 第61页 |
2.4 催化剂反应评价装置和评价方法 | 第61-65页 |
2.4.1 评价过程,及催化反应性能的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2.4.2 企业工况条件下的评测装置 | 第64-65页 |
第3章 氮掺杂碳材料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 第65-92页 |
3.1 引言 | 第65页 |
3.2 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质的表征 | 第65-71页 |
3.3 乙炔氢氯化反应评价 | 第71-84页 |
3.3.1 原料和产物的标定 | 第71-72页 |
3.3.2 催化反应条件的优化选择 | 第72-76页 |
3.3.3 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 第76-82页 |
3.3.4 NGCS样品中N元素的作用 | 第82-84页 |
3.4 催化剂放大研究和工业化前景 | 第84-88页 |
3.4.1 材料制备的放大 | 第84-86页 |
3.4.2 杂质丙酮的干扰排除和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6-87页 |
3.4.3 放大条件下的稳定性测试 | 第87-8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第4章 多孔氮化硼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 第92-124页 |
4.1 引言 | 第92-93页 |
4.2 材料制备和结构表征 | 第93-100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93-94页 |
4.2.2 材料结构表征 | 第94-100页 |
4.3 多孔氮化硼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性能 | 第100-104页 |
4.4 反应前后样品比较和催化剂的再生 | 第104-109页 |
4.5 活性位的探讨和可能的活化反应机制 | 第109-115页 |
4.6 碳氮-氮化硼复合材料应用于乙炔氢氯化反应 | 第115-119页 |
4.6.1 材料的制备和优化 | 第116-118页 |
4.6.2 催化性能评价 | 第118-11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124-12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25-128页 |
附录: 负载型金属氯化物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研究 | 第128-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5-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