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公益信托的概念 | 第10-17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概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信托的起源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公益信托的概念 | 第13-17页 |
一、信托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公益信托的概念和涉及范围 | 第14-17页 |
第二章 信托法律关系在民法法系传统国家法理解释上的障碍 | 第17-22页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对信托法律关系的界定——双重所有权 | 第17页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对信托法律关系界定的诸多学说概述 | 第17-19页 |
一、债权说 | 第17-18页 |
二、物权说 | 第18页 |
三、物权债权并行说 | 第18页 |
四、财产机能区分说 | 第18页 |
五、特殊法主体说 | 第18-19页 |
六、限制性权利转移说 | 第19页 |
第三节 本文观点——物权债权并行说 | 第19-20页 |
第四节 解释障碍在公益信托刑法监管中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公益信托法律关系当事人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委托人 | 第22-25页 |
一、公益信托委托人主体资格 | 第22页 |
二、公益信托委托人的权利 | 第22-24页 |
三、公益信托委托人的义务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受托人 | 第25-31页 |
一、公益信托受托人主体资格 | 第25-27页 |
二、公益信托受托人的权利 | 第27-28页 |
三、公益信托受托人的义务 | 第28-31页 |
第三节 公益信托受益人 | 第31-34页 |
一、公益信托受益人主体资格 | 第31-32页 |
二、公益信托受益人的权利 | 第32-34页 |
三、公益信托受益人的义务 | 第34页 |
第四节 公益信托监察人 | 第34-37页 |
一、公益信托监察人的地位 | 第34页 |
二、公益信托监察人主体资格 | 第34-35页 |
三、公益信托监察人的权利和义务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公益信托财产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财产来源合法性的监管(对委托人的监管) | 第37-38页 |
一、能成为公益信托财产的范围 | 第37页 |
二、根据我国《信托法》规定不得作为公益信托财产的范围 | 第37页 |
三、公益信托财产来源合法性的监管:公示程序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财产独立性监管(对受托人的监管) | 第38-40页 |
第三节 禁止挥霍信托对财产利益的监管作用(对受益人的监管)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公益信托的设立 | 第42-46页 |
第一节 公益信托设立的方式 | 第42-44页 |
一、依契约而设立的公益信托 | 第42页 |
二、依遗嘱而设立的公益信托 | 第42-43页 |
三、依宣言而设立的公益信托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公益信托设立的立法主义 | 第44-46页 |
一、准则主义 | 第44页 |
二、许可主义 | 第44页 |
三、本文观点:许可主义——公益信托移植的无奈之举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公益信托法律监管立法建议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我国目前公益事业运作现状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公益事业捐赠、公益信托和基金会的关系及立法调整 | 第48页 |
第三节 公益信托监管的立法模式设想 | 第48-54页 |
一、公益信托监管主体 | 第48-51页 |
二、公益信托监管的两个重点 | 第51-52页 |
三、公益信托监管的主要方式 | 第52页 |
四、公益信托立法体系的完善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注释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