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山羊论文

MicroRNA调控辽宁绒山羊次级毛囊周期生长发育的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绒山羊简介第12页
    1.2 毛囊的介绍第12-17页
        1.2.1 毛囊的结构第12-14页
        1.2.2 毛囊的发生第14页
        1.2.3 毛囊生长的周期性循环第14-15页
        1.2.4 毛囊周期性循环生长的分子调控第15-16页
        1.2.5 绒山羊次级毛囊生长发育规律第16-17页
    1.3 miRNA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1 miRNA的介绍第17页
        1.3.2 miRNA的合成与生物学功能第17页
        1.3.3 miRNA在山羊中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3.4 miRNA在皮肤和毛囊中的研究第18-19页
        1.3.5 miR-143的研究现状第19页
    1.4 试验技术第19-21页
        1.4.1 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第19-20页
        1.4.2 荧光定量PCR第20页
        1.4.3 荧光原位杂交第20-21页
        1.4.4 免疫组化技术第21页
        1.4.5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第21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次级毛囊中mi RNAs的鉴定以及部分mi RNAs的定量与定位第22-41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2-24页
        2.1.1 试验动物第22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第22-23页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23页
        2.1.4 统计及分析软件第23-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32页
        2.2.1 次级毛囊样本的采集第24页
        2.2.2 总RNA的提取第24-25页
        2.2.3 RNA凝胶电泳第25-26页
        2.2.4 RNA测序第26页
        2.2.5 miRNA高通量测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6页
        2.2.6 部分mi RNAs c DNA的合成第26-27页
        2.2.7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第27页
        2.2.8 PCR扩增产物第27-28页
        2.2.9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第28页
        2.2.10 PCR产物的纯化,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验第28-29页
        2.2.11 质粒的转化第29-30页
        2.2.12 转化菌落的PCR鉴定及培养第30页
        2.2.13 高表达mi RNA RT-PCR分析第30-31页
        2.2.14 统计分析第31页
        2.2.15 组织的采集和处理第31页
        2.2.16 组织固定与包埋第31页
        2.2.17 冷冻切片的制作第31-32页
        2.2.18 原位杂交第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38页
        2.3.1 次级毛囊三个生长时期鉴定的mi RNAs第32-33页
        2.3.2 次级毛囊不同时期差异表达的mi RNAs第33-34页
        2.3.3 辽宁绒山羊次级毛囊部分mi RNA q PCR初步结果第34-36页
        2.3.4 mi RNA-92b在表皮和毛囊中的定量分析第36页
        2.3.5 miRNA-143在表皮和毛囊中的定量分析第36-37页
        2.3.6 miRNA-203在表皮和毛囊中的定量检测分析第37页
        2.3.7 miR-143在次级毛囊中的定位检测第37-38页
        2.3.8 miR-203在次级毛囊中的定位检测第38页
    2.4 讨论第38-40页
        2.4.1 次级毛囊的分离和RNA的提取第38-39页
        2.4.2 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9页
        2.4.3 miRNA在毛囊中的组织表达特性第39页
        2.4.4 冷冻切片的制作和原位杂交第39页
        2.4.5 mi R-143和mi R-203 的定位第39-40页
    2.5 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mi R-143 与其靶基因ITGA6 的作用关系第41-51页
    3.1 材料与试剂第41页
        3.1.1 试验样本第41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1页
        3.1.3 试剂耗材第41页
    3.2 试验方法第41-46页
        3.2.1 miR-143潜在靶基因的预测第41页
        3.2.2 miR-143与靶基因结合位点的预测第41-42页
        3.2.3 mir GLO-ITGA6 重组质粒的合成第42-44页
        3.2.4 mi R-143与ITGA6 结合位点的突变第44-45页
            3.2.4.1 设计反向 PCR 扩增引物第44页
            3.2.4.2 目标质粒扩增第44页
            3.2.4.3 Dpn I 消化第44页
            3.2.4.4 重组反应第44页
            3.2.4.5 细胞的换液第44页
            3.2.4.6 细胞转染第44-45页
        3.2.5 mi R-143和ITGA6 的双荧光素酶检测第45页
        3.2.6 荧光素酶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第45页
        3.2.7 ITGA6的免疫组化第45-4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3.1 mi R-143 对潜在靶基因ITGA6 有靶向抑制作用第46-49页
        3.3.2 在次级毛囊中的ITGA6定位检测第49页
    3.4 讨论第49-50页
        3.4.1 miR-143靶基因的预测第49-50页
        3.4.2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50页
        3.4.3 mi R-143与ITGA6 的相互作用关系第50页
    3.5 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项目管理在新产品导入中的应用研究--以S半导体公司为例
下一篇:轻工业生态园区工业共生企业集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