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与民事侵权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1. 犯罪与侵权之历史演变 | 第15-34页 |
·古代社会的刑民混同 | 第15-24页 |
·法律制裁 | 第15-17页 |
·古代西方 | 第17-22页 |
·古代中国 | 第22-24页 |
·近代社会的刑民分立 | 第24-29页 |
·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 | 第25-26页 |
·市民社会的影响 | 第26-28页 |
·公私法划分的影响 | 第28-29页 |
·现代社会的刑民分离与融合 | 第29-34页 |
·社会本位思想的影响 | 第29-32页 |
·公私法融合趋势的影响 | 第32-34页 |
2. 侵害观念与法律救济之协调 | 第34-49页 |
·侵害的观念 | 第34-38页 |
·犯罪侵害本质的理论 | 第34-36页 |
·侵权中的法益侵害 | 第36-38页 |
·法益侵害的保护和救济 | 第38-45页 |
·侵权法的法益救济 | 第39-43页 |
·刑法的法益保护 | 第43-45页 |
·侵害事实的归责意义 | 第45-49页 |
3. 违法本质与行为类型化比较 | 第49-71页 |
·行为概念及理论 | 第49-54页 |
·行为及其比较 | 第49-50页 |
·行为理论 | 第50-54页 |
·行为违法性的比较 | 第54-64页 |
·违法性的本质 | 第54-62页 |
·违法性的判断标准 | 第62-64页 |
·行为类型化的比较 | 第64-71页 |
·违法行为类型化的程度 | 第65-68页 |
·一般化与类型化的关系 | 第68-71页 |
4. 归责立场与责任判断 | 第71-96页 |
·刑事归责的主客观统一 | 第72-79页 |
·刑事归责的主客观立场 | 第72-74页 |
·罪过原则的主观性 | 第74-76页 |
·刑法中的主观恶性 | 第76-79页 |
·侵权归责的客观化趋势 | 第79-83页 |
·过错归责标准的客观化 | 第80-82页 |
·无过错责任的客观化 | 第82-83页 |
·故意和过失的区分 | 第83-86页 |
·刑法中的故意和过失 | 第83-85页 |
·侵权法中的故意和过失 | 第85-86页 |
·故意的判断层次及内容 | 第86-89页 |
·故意的认识内容 | 第86-88页 |
·故意的规范评价 | 第88-89页 |
·过失的认定标准及归责 | 第89-96页 |
·过失的认定 | 第90-91页 |
·注意义务的归责地位 | 第91-93页 |
·注意能力对归责的影响 | 第93-96页 |
5. 责任独立性与制裁效果选择 | 第96-114页 |
·刑民责任的独立性 | 第96-98页 |
·损害赔偿比较视野下的刑罚 | 第98-103页 |
·刑罚的本质和功能 | 第98-101页 |
·刑罚的依据和限制 | 第101-103页 |
·侵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 | 第103-108页 |
·惩罚性赔偿的缘起 | 第103-105页 |
·惩罚性赔偿的功能 | 第105-106页 |
·惩罚性赔偿与刑事罚金 | 第106-108页 |
·刑事惩罚中的赔偿 | 第108-114页 |
·赔偿作为刑罚方式的背景 | 第108-111页 |
·赔偿刑罚效果的质疑 | 第111-114页 |
结语 | 第114-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6页 |
后记 | 第126-127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