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前言 | 第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 ·云杉概述 | 第8-9页 |
| ·云杉落针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 ·云杉落针病的症状 | 第9页 |
| ·引起云杉落针病的原因 | 第9-10页 |
| ·云杉落针病对云杉造成的损失 | 第10-11页 |
| ·云杉落针病的防治 | 第11页 |
| ·植物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11-17页 |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12-13页 |
| ·多酚氧化酶(PPO) | 第13-14页 |
| ·过氧化氢酶(CAT) | 第14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 第14-15页 |
| ·脱落酸(ABA) | 第15-16页 |
| ·叶绿素 | 第16-17页 |
| ·丙二醛(MDA) | 第17页 |
| 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页 |
| 3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 ·云杉落针病受害情况及林分调查 | 第19页 |
| ·云杉幼林不同时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19-2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49页 |
| ·云杉落针情况调查结果 | 第22-24页 |
| ·过氧化物酶含量变化 | 第24-28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1a生针叶POD含量变化 | 第25-26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2a生针叶POD含量变化 | 第26-27页 |
| ·海拔2790m两种云杉两种针叶POD含量的变化 | 第27-28页 |
| ·多酚氧化酶的含量变化 | 第28-32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1a生针叶PPO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2a生针叶PPO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 ·两种云杉两种针叶PPO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 ·过氧化氢酶的含量变化 | 第32-37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1a生针叶CAT含量变化 | 第33-34页 |
| ·川西云杉2a生针叶CAT含量变化 | 第34-35页 |
| ·两种云杉1、2a生针叶CAT含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含量变化 | 第37-41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1a生针叶PAL含量变化 | 第38-39页 |
| ·不同海拔川西云杉2a生针叶PAL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 ·两种云杉1、2a生针叶PAL含量的变化 | 第40-41页 |
| ·脱落酸的含量变化 | 第41-43页 |
| ·ABA标准图谱的分离 | 第41-42页 |
| ·ABA标准工作曲线 | 第42页 |
| ·落针云杉体内ABA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42-43页 |
| ·叶绿素的含量变化 | 第43-47页 |
| ·川西云杉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粗枝云杉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6-47页 |
| ·丙二醛含量变化 | 第47-49页 |
| ·不同海拔高度云杉枯死脱落针叶内MDA含量的变化 | 第48页 |
| ·落针严重程度不同云杉针叶内MDA含量的变化 | 第48页 |
| ·两种云杉(粗枝云杉和川西云杉)针叶内MDA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 5.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讨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