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

内容提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言第10-15页
第一章 新感觉派运动中的艺术探索第15-34页
 第一节 新感觉派运动中的川端康成第15-25页
  1. 新感觉派运动第15-19页
  2. 新感觉派运动中的川端康成第19-25页
 第二节 川端文学的感觉与表现手法第25-34页
  1. 新感觉派的艺术特色第25-28页
  2. 川端文学中的新感觉表现手法及艺术探索第28-34页
第二章 人物审美及感情内涵第34-63页
 第一节 女性审美及女性崇拜第34-44页
  1. 女性形象第34-40页
  2. 母爱及恋母情结第40-44页
 第二节 情爱及性爱意绪第44-63页
  1. 日本文学中的“好色”传统第44-47页
  2. 艺妓的文化渊源及审美第47-55页
  3. 川端文学中的“色情”描写第55-59页
  4. 作家川端的性爱心理第59-63页
第三章 “物哀”、“幽玄”及自然审美第63-83页
 第一节 “物哀”的美学实质第63-72页
  1. “物哀”的美学概念第63-67页
  2. “物哀”的美学实质第67-72页
 第二节 幽玄、余韵及余情第72-76页
  1. “幽玄”的审美思想第72-73页
  2. 川端文学中的“幽玄”第73-76页
 第三节 川端文学自然审美观探究第76-83页
第四章 川端文学艺术审美意识的深层文化原因第83-107页
 第一节 佛学思维与虚无观第83-90页
  1 . 虚静无为的创作态度第83-85页
  2. 川端文学的佛学思维第85-90页
 第二节 死亡情调与无常观第90-101页
  1. 死亡情调第90-95页
  2. 无常观第95-101页
 第三节 形成川端文学审美意识的若干观念第101-107页
第五章 川端文学的社会性第107-134页
 第一节 另一种反体制的文化人—论《雪国》中的岛村形象第107-114页
  1. 岛村形象的作用第107-111页
  2. 作为隐逸文化人的岛村第111-114页
 第二节 典型的中间小说—论《山之声》的社会性第114-125页
  1. 迄今为止对于《山之声》的研究角度第114-117页
  2. 封建家长制解体后的战后家庭面貌第117-120页
  3. 战后日本社会的众生相第120-124页
  4. 对于《山之声》的再认识第124-125页
 第三节 《古都》的创作与时代的联系第125-134页
  1. 孪生姐妹的身世第127-128页
  2. 孪生姐妹的恋情第128-130页
  3. 战后的时势变化及《古都》的时代环境第130-134页
结语第134-137页
附录第137-157页
 川端康成年谱第137-15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2-155页
 与本论文相关的笔者已出版、发表的成果第155-156页
 笔者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56-157页
后记第157-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
下一篇: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