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戏剧文学论文

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

谢辞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内容提要第7-11页
第一章 导言第11-19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研究假设第12-13页
   ·研究目标第13页
   ·研究方法第13-15页
   ·语料选取第15-16页
     ·为何选戏剧?第15页
     ·为何选曹禺戏剧?第15页
     ·语料选择方法第15-16页
   ·基本架构第16-19页
第二章 国内外认知隐喻、转喻模式的戏剧研究综述第19-30页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第19-22页
   ·认知文体学第22-23页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第23-26页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第26-30页
第三章 认知隐喻、转喻模式戏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0-44页
   ·隐喻理论第30-34页
     ·隐喻理论概述第30-31页
     ·空间隐喻第31-32页
     ·人体隐喻第32-33页
     ·温度隐喻第33页
     ·亮度隐喻第33-34页
   ·转喻理论第34-36页
     ·言语行为转喻第35页
     ·转喻视角的反讽解读第35-36页
   ·认知隐喻和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研究框架第36-44页
     ·戏剧文体学/文学语用学第36-37页
     ·认知文体学/认知诗学第37-39页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文体学第39-41页
     ·认知隐喻、转喻路径的戏剧文体学模式第41-44页
第四章 曹禺戏剧中的空间隐喻第44-73页
   ·《北京人》中“上”与“下”的认知隐喻研究第44-55页
     ·引言第44-46页
     ·“上”与“下”的隐喻意义第46-49页
     ·“上”与“下”的文体功能第49-54页
     ·结语第54-55页
   ·容器图式在《雷雨》中的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第55-71页
     ·引语第55-57页
     ·家庭是容器第57-62页
     ·身体是容器第62-65页
     ·行为是容器第65-69页
     ·时间为容器第69-70页
     ·其它容器隐喻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曹禺戏剧中的人体隐喻第73-127页
   ·《雷雨》中“心”的转喻、隐喻意义及文体功能第73-82页
     ·引语第73-75页
     ·“心”的转喻意义第75-76页
     ·《雷雨》中“心”的转隐喻第76-81页
     ·结语第81-82页
   ·《雷雨》中“面”和“脸”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第82-99页
     ·引语第82-83页
     ·人物外表和相貌突出表征第83-85页
     ·人物情感和性格显示第85-92页
     ·交往和关系焦点第92-96页
     ·人格和尊严表达第96-99页
     ·结语第99页
   ·《雷雨》中“眼”的转喻、隐喻意义和文体功能第99-114页
     ·人物外貌体征第100-101页
     ·人物视觉映像第101-105页
     ·人物情感世界第105-110页
     ·人物认知心理第110-114页
     ·结论第114页
   ·《日出》中“手”的转喻、隐喻投射和文体功效第114-125页
     ·引语第114-115页
     ·人及人的特长第115-117页
     ·行为第117-118页
     ·拥有和控制第118-121页
     ·行为方式与态度第121-123页
     ·心理特征第123-125页
     ·结语第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原野》中的温度和亮度隐喻第127-154页
   ·《原野》中温度隐喻和转喻的情感表征第127-145页
     ·引言第127-130页
     ·温度的隐喻与转喻投射第130-144页
     ·温度隐喻的文体功能第144页
     ·结语第144-145页
   ·《原野》中亮度的隐喻表征和文体功能第145-152页
     ·引言第145-146页
     ·暗-恐惧第146-147页
     ·亮-积极、正面元素第147-148页
     ·亮-公开和直接,暗-私密和间接第148-150页
     ·亮-理解第150-151页
     ·光、亮-负面意义第151-152页
     ·结语第152页
   ·本章小结第152-154页
第七章 《雷雨》中的转喻机制第154-185页
   ·转喻理论简述第155-161页
     ·转喻的重新界定第155-156页
     ·ICM 学说第156-157页
     ·转喻的理据第157-158页
     ·转喻的分类第158-159页
     ·转喻喻体(参照点)优选原则第159-160页
     ·转喻的特征及功能第160-161页
     ·结语第161页
   ·转喻视角的间接言语行为第161-167页
     ·引语第161-162页
     ·“事态场景”学说第162-163页
     ·分析与讨论第163-166页
     ·结语第166-167页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第167-175页
     ·引语第167页
     ·转喻与反讽的接面第167-174页
     ·结语第174-175页
   ·转喻在反讽理解推理过程中的作用第175-184页
     ·引言第175页
     ·理论基础第175-178页
     ·分析与讨论第178-183页
     ·结语第183-184页
   ·本章小结第184-185页
第八章 结论第185-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隐喻的多维研究
下一篇:川端康成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