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企业间借贷行为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企业间借贷行为的定性 | 第12-14页 |
一、企业间借贷的含义 | 第12页 |
二、企业间借贷行为的性质界定 | 第12-13页 |
三、企业间借贷行为的存在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企业间借贷的运作模式 | 第14-20页 |
一、被认可的企业间借贷模式 | 第15-16页 |
二、未被认可的企业间借贷模式 | 第16-20页 |
第二章 我国对企业间借贷效力的控制趋向 | 第20-28页 |
第一节 我国对企业间借贷的历史控制 | 第20-26页 |
一、严格控制阶段:90 年代以前 | 第20-21页 |
二、有限控制阶段:90 年代中期以后 | 第21-24页 |
三、对严格控制的成因分析及反思 | 第24-26页 |
第二节 司法实践有条件默认的现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对我国企业间借贷的合法化期待 | 第28-43页 |
第一节 有关监管部门态度的转变 | 第28-30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及地区相关立法的考察 | 第30-33页 |
一、美国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NDTL)制度的研究 | 第30-32页 |
二、我国香港地区放债人相关法规的解读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对放开企业间借贷的正当性思考 | 第33-39页 |
一、放开企业间借贷可带来的机遇 | 第34-35页 |
二、放开企业间借贷可能面临的挑战 | 第35-38页 |
三、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有条件放开后的必要规范和限制 | 第39-43页 |
一、区分企业资金来源,进行出贷主体限制 | 第39-40页 |
二、对程序和规模及利率的控制 | 第40-41页 |
三、对上市公司、发放债券的企业及关联企业作特殊规定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