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导言 | 第9-24页 |
一、选题的来源 | 第9-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2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五、文章架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中美艾滋病报道的媒介景观 | 第24-32页 |
第一节 中国媒体的艾滋病报道 | 第24-28页 |
第二节 美国媒体的艾滋病报道 | 第28-32页 |
第二章 从"污名化"的"他们"到"他们"与"我们"的共存:《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 第32-44页 |
第一节 《南方周末》艾滋病报道的整体建构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被"污名化"的"他们" | 第35-40页 |
一、行为"不检点"的外国人 | 第35-37页 |
二、无奈与悲哀的"受害者" | 第37-40页 |
第三节 被"远离"的"我们" | 第40-42页 |
小结 “我们”与“他们”的共存 | 第42-44页 |
第三章 从"他们"到"我们":《纽约时报》艾滋病报道中的身份建构 | 第44-53页 |
第一节 《纽约时报》艾滋病报道的整体建构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被"妖魔化"的"他们" | 第46-51页 |
一、危害社会的"罪人" | 第46-48页 |
二、国内的病人与国外的"受难者" | 第48-51页 |
第三节 "我们"的建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是得了病的人 | 第51-52页 |
小结:“我们”与“他们” | 第52-53页 |
第四章 中美艾滋病报道中的路径探析 | 第53-59页 |
第一节 中美艾滋病报道中身份建构的共同路径:从"他们"向"我们"的转变 | 第53-57页 |
第二节 不同国家制度、不同文化下的身份认同和认异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