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页 |
1. 好意同乘的相关概述 | 第10-16页 |
·好意同乘的定义 | 第10-11页 |
·好意同乘的范围限定 | 第11-12页 |
·给付部分费用不属于好意同乘 | 第11页 |
·近亲属不属于同乘者 | 第11-12页 |
·好意同乘与好意同乘损害性质辨析 | 第12-16页 |
·我国好意同乘性质的主要观点及辩析 | 第12-14页 |
·好意同乘行为的定性 | 第14-15页 |
·好意同乘损害是侵权行为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对好意同乘损害赔偿的立法 | 第16-19页 |
·国外的相关立法 | 第16-18页 |
·日本关于好意同乘损害的立法 | 第16-17页 |
·美国关于好意同乘损害的立法 | 第17-18页 |
·德国关于好意同乘损害的立法 | 第18页 |
·我国关于好意同乘损害的立法和司法现状 | 第18-19页 |
·我国关于好意同乘赔偿的立法缺失 | 第18-19页 |
·我国关于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司法现状 | 第19页 |
3. 我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缺失的原因和构建必要性 | 第19-25页 |
·我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立法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19-22页 |
·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存在错误 | 第20-21页 |
·对过错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21-22页 |
·小结 | 第22页 |
·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现实必要性 | 第22-25页 |
·道德与法律相互渗透的必然要求 | 第22-24页 |
·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 第24-25页 |
·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5页 |
4. 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的归责原则确立 | 第25-32页 |
·过错归责原则的确立 | 第26-28页 |
·外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 第26页 |
·我国关于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归责原则的主要观点 | 第26-27页 |
·确立过错归责原则的辨析 | 第27-28页 |
·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中过错归责原则的具体构建 | 第28-30页 |
·过错的内容 | 第28页 |
·过错的程度 | 第28页 |
·赔偿主体 | 第28-29页 |
·举证责任 | 第29-30页 |
·赔偿范围 | 第30页 |
·过错规则原则下其他原则的配套运行 | 第30-32页 |
·侵权责任减免原则的适当运用 | 第30-31页 |
·风险自负及过失相抵原则的适用 | 第31-32页 |
5. 构建我国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制度的设想 | 第32-41页 |
·关于好意同乘损害赔偿具体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2-37页 |
·扩大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人范围 | 第32-34页 |
·限定好意同乘的范围并区分同乘者的类型 | 第34-35页 |
·明确规定好意同乘损害最高额度并排除精神赔偿 | 第35页 |
·明确规定过失相抵规则 | 第35-37页 |
·规定法定减轻责任的情形,承认约定减免责任的法定效力 | 第37页 |
·扩大交强险受偿人范围 | 第37-39页 |
·我国交强险受偿人范围 | 第37-38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情况 | 第38页 |
·扩大我国第三者强制保险受偿人范围的相关建议 | 第38-39页 |
·完善社会救助基金的建立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