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概述 | 第11-12页 |
·MHC 基因的概况 | 第12-18页 |
·MHC I 分子结构特征 | 第12-14页 |
·MHC 的遗传学特点 | 第14-16页 |
·MHC 分子的功能 | 第16页 |
·MHC 的应用 | 第16-18页 |
·灵长类 MHC I 类基因总体研究 | 第18-20页 |
·食蟹猴 MHC 的研究 | 第20-2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2页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食蟹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组提取及永生化细胞的培养 | 第24-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动物及细胞材料 | 第24页 |
·主要药品与耗材 | 第24-25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25-26页 |
·溶液配制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食蟹猴永生化细胞系JOBCL 培养 | 第27-28页 |
·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 DNA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永生化细胞系培养 | 第28-29页 |
·全血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9页 |
·讨论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食蟹猴MHC-B 等位基因克隆测序 | 第31-62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6页 |
·食蟹猴基因组DNA | 第31页 |
·载体 | 第31-32页 |
·主要药品与耗材 | 第32-33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33页 |
·溶液配制 | 第33-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7页 |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6页 |
·引物设计 | 第36-40页 |
·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40页 |
·DNA 片段回收及纯化 | 第40-41页 |
·连接反应和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41-43页 |
·食蟹猴、恒河猴及人 MHC-I B 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43-46页 |
·等位基因鉴定及新等位基因命名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61页 |
·特异性引物 | 第47-49页 |
·基因组 PCR 扩增产物 | 第49页 |
·阳性克隆子检测结果 | 第49-50页 |
·菌液 PCR 扩增结果 | 第50页 |
·酶切电泳鉴定结果 | 第50-51页 |
·实验所得基因种类及命名 | 第51-52页 |
·食蟹猴 MHC-I B 基因外显子及内含子序列分析 | 第52-53页 |
·Mafa-B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53-54页 |
·实验技术讨论 | 第54-57页 |
·Mafa-B 基因、Mamu-B 基因及 HLA-B 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57-58页 |
·食蟹猴 MHC-B 基因特点及与恒河猴、人的同源性关系 | 第58-59页 |
·不同种猴 MHC-B 等位基因共享情况 | 第59-60页 |
·实验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食蟹猴MHC-B 等位基因高频位点筛选 | 第62-74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基因组样本 | 第62页 |
·主要试剂与耗材 | 第62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62-63页 |
·溶液配制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8页 |
·新等位基因氨基酸位点分析 | 第63-64页 |
·引物设计 | 第64-67页 |
·PCR 扩增 | 第67-6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1页 |
·氨基酸序列分区及二级结构预测结果 | 第68-70页 |
·高变位点特异性引物 | 第70页 |
·PCR 产物 | 第70-71页 |
·PCR 产物测序 | 第71页 |
·新等位基因分布频率 | 第71页 |
·小结 | 第71-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