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醇溶性树脂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涂料工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涂料环保法规 | 第12页 |
·醇溶性树脂的定义及特点 | 第12-13页 |
·醇溶性树脂的醇溶性机理和基本性能参数 | 第13-18页 |
·醇溶性机理 | 第13-16页 |
·从分子链结构和官能团角度考虑 | 第13-14页 |
·从溶解度参数(solubility parameter)角度考虑 | 第14-16页 |
·基本性能参数 | 第16-18页 |
·固体含量 | 第16页 |
·相对平均分子质量 | 第16-17页 |
·玻璃化转变温度 | 第17-18页 |
·粘度与流变性 | 第18页 |
·醇溶性树脂发展历程 | 第18-19页 |
·醇溶性树脂的分类 | 第19-25页 |
·醇溶性聚酰胺树脂 | 第19-21页 |
·醇溶性聚氨酯树脂 | 第21-22页 |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 | 第22-25页 |
·透明隔热涂料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 | 第27-46页 |
·技术路线分析 | 第27-29页 |
·配方设计 | 第27-29页 |
·丙烯酸酯树脂溶解度参数的设计 | 第27-28页 |
·丙烯酸酯树脂机械性能的设计 | 第28-29页 |
·聚合方法的选择 | 第29页 |
·聚合溶剂的选择 | 第29页 |
·实验原料 | 第29-30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30页 |
·实验装置 | 第30-31页 |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合成工艺 | 第31-32页 |
·测试与表征 | 第32-35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32页 |
·酸值的测定 | 第32页 |
·羟值的测定 | 第32-33页 |
·体系粘度的测定 | 第33页 |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的测定(DSC) | 第33页 |
·树脂溶解率的测定 | 第33页 |
·吸水率的测定 | 第33-34页 |
·机械性能的测定 | 第34页 |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 第34页 |
·树脂涂膜附着力的测定 | 第34页 |
·树脂涂膜硬度的测定 | 第34页 |
·红外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体系的醇溶稳定性因素分析 | 第35-42页 |
·含羧基丙烯酸功能性单体影响 | 第35-36页 |
·含羟基丙烯酸功能性单体影响 | 第36-37页 |
·反应体系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38-39页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滴定时间的影响 | 第40-41页 |
·搅拌强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单体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引发剂浓度的影响 | 第42页 |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结构性能表征 | 第43-44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醇溶性丙烯酸酯树脂的研究 | 第46-57页 |
·实验原料 | 第46-47页 |
·工艺选择及机理研究 | 第47-48页 |
·工艺选择 | 第47页 |
·化学改性工艺机理研究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有机硅氧烷的种类及配比的影响 | 第48-50页 |
·有机硅氧烷对树脂涂膜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有机硅氧烷对树脂甘油接触角的影响 | 第52-53页 |
·有机硅氧烷添加用量对反应体系单体转化率的的影响 | 第53页 |
·结构与性能表征 | 第53-55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53-55页 |
·差式扫描量热(DSC)分析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隔热玻璃涂料的制备 | 第57-66页 |
·实验原料 | 第57页 |
·实验仪器 | 第57-58页 |
·工艺路线 | 第58页 |
·纳米ATO 的分散 | 第58页 |
·共混法制备纳米ATO/醇溶性丙烯酸酯隔热玻璃涂料 | 第58页 |
·性能测试方法 | 第58-59页 |
·透过率的测定 | 第58页 |
·复合膜的隔热性能测试 | 第58-59页 |
·纳米ATO/醇溶性丙烯酸酯涂料力学性能 | 第59-60页 |
·正交试验优选隔热玻璃涂料配方 | 第60-63页 |
·纳米ATO/醇溶性丙烯酸酯涂料隔热效果 | 第63-64页 |
·涂膜光学性能 | 第63-64页 |
·涂膜实际隔热效果 | 第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