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脲醛树脂微胶囊表面改性及对环氧树脂的自修复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32页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4-15页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自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第15-20页
     ·热塑性材料自修复第16-17页
     ·热固性材料自修复第17-20页
   ·微胶囊自修复复合材料的研究第20-27页
     ·微胶囊自修复的概念第20-22页
     ·修复剂的选择第22-23页
     ·催化剂的选择第23-24页
     ·聚合物基体材料的选择第24-27页
   ·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第27-30页
     ·微胶囊的概念第27-28页
     ·微胶囊技术发展状况第28页
     ·微胶囊形态结构及功能第28-29页
     ·微胶囊技术的应用第29-30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第32-41页
   ·实验材料的选择第32-36页
     ·微胶囊芯材的选择第32-34页
     ·微胶囊壁材的选择第34页
     ·微胶囊表面改性材料第34-35页
     ·树脂基体材料第35页
     ·催化剂第35-36页
   ·实验过程及方法第36-38页
   ·成分及组织结构分析第38-39页
     ·光学显微镜(OM)分析第38页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38页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第38页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分析第38-39页
   ·物理及力学性能测试第39-41页
     ·差热-热重分析第39页
     ·断裂韧性第39-41页
第3章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第41-70页
   ·引言第41页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第41-48页
     ·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的原理第42-43页
     ·脲醛树脂微胶囊的制备第43-48页
   ·乳化剂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第48-54页
     ·乳化剂的作用机理第48-49页
     ·乳化剂种类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第49-52页
     ·乳化剂含量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第52-54页
   ·体系pH值的影响第54页
   ·微胶囊的表征第54-69页
     ·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及分布第55-58页
     ·微胶囊的形貌第58-59页
     ·微胶囊壁厚第59-61页
     ·微胶囊壁厚对裂纹扩展影响的有限元分析第61-65页
     ·微胶囊化学结构第65页
     ·微胶囊芯材含量第65-66页
     ·微胶囊的渗透性能第66-67页
     ·微胶囊热稳定性分析第67-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微胶囊的表面改性第70-91页
   ·引言第70页
   ·微胶囊表面改性机理第70-76页
     ·偶联剂表面改性机理第71-74页
     ·表面接枝改性机理第74-76页
   ·微胶囊改性工艺第76-78页
     ·KH550 改性微胶囊工艺第76页
     ·表面接枝改性工艺第76-78页
   ·表面改性的微胶囊的表征第78-89页
     ·KH550 处理微胶囊的表征第78-85页
     ·表面接枝改性微胶囊的表征第85-89页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微胶囊/环氧树脂自修复性能研究第91-104页
   ·引言第91页
   ·自修复效率第91-92页
   ·自修复环氧树脂试件的制备第92-93页
   ·环氧树脂自修复性能研究第93-102页
     ·自修复机理第93-95页
     ·催化剂的性质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第95-97页
     ·催化剂的含量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第97-98页
     ·温度对修复效率的影响第98-99页
     ·微胶囊含量对自修复效率的影响第99-102页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16-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个人简历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四向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积累损伤及失效分析
下一篇:孔隙对碳/环氧复合材料层压板性能的影响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