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1 绪论 | 第16-28页 |
·引言 | 第16页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研究概况 | 第16页 |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eIF5A)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eIF5A的特性 | 第18页 |
·eIF5A的功能 | 第18-19页 |
·植物eIF5A的功能及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4页 |
·酵母双杂交的原理 | 第21页 |
·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酵母单杂交系统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酵母单杂交的原理 | 第24页 |
·酵母单杂交系统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2 柽柳eIF5A基因的表达及亚细胞定位 | 第28-5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菌种与载体 | 第28页 |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溶液配制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41页 |
·TaeIF5A基因的定量PCR | 第29-30页 |
·TaeIF5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30-35页 |
·TaeIF5A基因的启动子克隆 | 第35-39页 |
·TaeIF5A基因启动子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39-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1TaeIF5A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第41-42页 |
·TaeIF5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42-44页 |
·TaeIF5A基因启动子序列的获得 | 第44-47页 |
·TaeIF5A启动子驱动GUS的表达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0页 |
·TaeIF5A基因参与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第49页 |
·TaeIF5A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研究必要性 | 第49页 |
·启动子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柽柳eIF5A基因的抗逆功能分析 | 第51-63页 |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51页 |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8页 |
·酵母表达载体(pYES2-TaeIF5A)构建 | 第52-53页 |
·重组质粒(pYES2-TaeIF5A)和pYES2质粒的酵母转化及鉴定 | 第53-54页 |
·TaeIF5A在重组酵母INVSc1(pYES2-TaeIF5A)中的诱导表达 | 第54-56页 |
·重组酵母INVSc1(pYES2-TaeIF5A)的逆境胁迫试验 | 第56-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1页 |
·表达载体(pYES2-TaeIF5A)及酵母重组子的获得 | 第58-59页 |
·TaeIF5A在酵母中诱导表达 | 第59-60页 |
·重组酵母INVSc1(pYES2-TaeIF5A)抗逆性的提高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转eIF5A山新杨的抗非生物胁迫研究 | 第63-87页 |
·试验材料 | 第63-65页 |
·植物材料 | 第63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63页 |
·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培养基 | 第64-65页 |
·试验方法 | 第65-71页 |
·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TaeIF5A的构建 | 第65页 |
·山新杨遗传转化中筛选和抑菌抗生素浓度测定 | 第65-66页 |
·农杆菌介导的山新杨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培养 | 第66页 |
·转TaeIF5A基因山新杨的分子水平鉴定 | 第66-68页 |
·转TaeIF5A基因山新杨的抗逆性分析 | 第68-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4页 |
·植物表达载体(pROKⅡ-TaeIF5A)的获得 | 第71-73页 |
·山新杨遗传转化中筛选和抑菌抗生素浓度的确定 | 第73-74页 |
·转TaeIF5A基因山新杨的获得 | 第74页 |
·转TaeIF5A基因山新杨的分子水平鉴定 | 第74-76页 |
·转TaeIF5A基因山新杨的抗逆性分析 | 第76-84页 |
·讨论 | 第84-86页 |
·TaeIF5A促进转基因山新杨体内蛋白质的合成 | 第84页 |
·TaeIF5A基因的过表达提高了山新杨活性氧清除能力 | 第84-85页 |
·TaeIF5A基因的过表达对质膜有保护作用 | 第85页 |
·TaeIF5A稳定盐胁迫下山新杨的光合速率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5 eIF5A基因的互作蛋白研究 | 第87-104页 |
·试验材料 | 第87-89页 |
·植物材料 | 第87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87页 |
·主要试剂 | 第87页 |
·培养基 | 第87-89页 |
·溶液配制 | 第89页 |
·试验方法 | 第89-97页 |
·酵母双杂交Bait表达载体(pGBKT7-TaeIF5A)构建 | 第89-90页 |
·柽柳cDNA文库构建 | 第90-91页 |
·柽柳cDNA文库转化酵母细胞 | 第91-93页 |
·Bait蛋白的自激活及毒性检测 | 第93-94页 |
·Bait蛋白(pGBKT7-TaeIF5A)筛选cDNA文库 | 第94-95页 |
·候选Prey质粒的分离与鉴定 | 第95-9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构建酵母双杂交Bait表达载体(pGBKT7-TaeIF5A) | 第97页 |
·高质量柽柳cDNA文库的构建 | 第97-99页 |
·确定Bait蛋白无自激活及毒性 | 第99-100页 |
·筛选文库中与Bait(pGBKT7-eIF5A)相互作用的蛋白 | 第100页 |
·Bait和Prey的互作确认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103页 |
·与eIF5A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01-102页 |
·eIF5A在柽柳cDNA文库中筛选的蛋白 | 第102-103页 |
·关于互作蛋白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eIF5A上游表达调控基因研究 | 第104-115页 |
·试验材料 | 第104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104页 |
·主要试剂 | 第104页 |
·培养基 | 第104页 |
·溶液配制 | 第104页 |
·试验方法 | 第104-107页 |
·构建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 | 第104-106页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106页 |
·重组报告载体质粒和柽柳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细胞 | 第106-107页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1页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获得 | 第107-108页 |
·pHIS2-靶DNA重组报告载体的3-AT浓度选择 | 第108页 |
·重组报告载体(pHIS2-靶DNA)与文库的互作筛选 | 第108页 |
·阳性克隆的互作分析 | 第108-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 | 第111页 |
·酵母单杂交实验中的关键问题 | 第111-112页 |
·GT1顺式作用元件及可能与其作用的蛋白 | 第112页 |
·MYC顺式作用元件及可能与其作用的蛋白 | 第112-113页 |
·W-box顺式作用元件及可能与其作用的蛋白 | 第113-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结论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30页 |
附录 | 第130-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