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甘薯简介 | 第11页 |
·甘薯概念 | 第11页 |
·甘薯的分类 | 第11页 |
·甘薯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能 | 第11-14页 |
·甘薯块根营养成分 | 第11-12页 |
·甘薯茎叶营养成分 | 第12页 |
·普通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第12-13页 |
·红黄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第13页 |
·紫肉甘薯块根保健功能 | 第13页 |
·菜用甘薯茎叶保健功能 | 第13-14页 |
·甘薯生产和育种概况 | 第14-16页 |
·甘薯生产概况 | 第14页 |
·甘薯育种概况 | 第14-16页 |
·高淀粉工业用型育种 | 第15页 |
·高胡萝卜素型育种 | 第15页 |
·紫心甘薯育种 | 第15-16页 |
·食用型甘薯育种 | 第16页 |
·甘薯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 第16-26页 |
·甘薯的起源 | 第16页 |
·甘薯是重要的国民经济资源 | 第16-19页 |
·甘薯是重要的粮食资源 | 第16-17页 |
·甘薯是重要的饲料资源 | 第17页 |
·甘薯是重要的能源作物 | 第17-18页 |
·甘薯是重要的加工资源 | 第18-19页 |
·甘薯有观赏开发价值 | 第19页 |
·甘薯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 | 第19-20页 |
·甘薯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 第20-22页 |
·甘薯的主要形态特征 | 第20-21页 |
·甘薯的主要性状 | 第21-22页 |
·甘薯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 第22-24页 |
·分子标记在甘薯种质资源和育种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分子标记种类 | 第24页 |
·多种标记在甘薯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6-28页 |
·海南甘薯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 第26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8-4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30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薯块品质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 第28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所用的主要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种质材料 | 第29页 |
·试验地条件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4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0-31页 |
·评价与鉴定方法 | 第31-34页 |
·大田形态特征调查指标 | 第31-32页 |
·大田农艺性状调查指标 | 第32-33页 |
·大田调查方法 | 第33-34页 |
·室内评价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熟食品质评价 | 第34页 |
·室内薯块品质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供试种质达优质的参考标准 | 第36-37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37-40页 |
·样品采集 | 第37页 |
·试剂准备 | 第37页 |
·甘薯DNA的提取 | 第37-39页 |
·甘薯DNA的电泳检测和紫外光谱分析检测 | 第39页 |
·ISSR引物 | 第39页 |
·ISSR扩增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ISSR扩增条件和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39-4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81页 |
·特征性状分析 | 第41-58页 |
·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的观测结果 | 第41-49页 |
·甘薯特征性状的变化特点 | 第49页 |
·紫肉甘薯和红黄心甘薯的形态比较 | 第49-50页 |
·农艺数量性状 | 第50-51页 |
·形态特征和相关农艺性状小结 | 第51页 |
·甘薯主要特征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51-54页 |
·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 第54-56页 |
·薯块产量分析 | 第56-58页 |
·薯块品质分析 | 第58-73页 |
·甘薯薯块熟食品质评价 | 第58-60页 |
·薯块熟食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熟食品质与食味指标间的相关性 | 第59-60页 |
·薯块营养品质分析 | 第60-73页 |
·干物率和薯干产量 | 第60-62页 |
·粗淀粉和淀粉产量 | 第62-64页 |
·可溶性糖 | 第64-66页 |
·粗蛋白 | 第66-68页 |
·花青苷素 | 第68-69页 |
·β-胡萝卜素 | 第69-71页 |
·优良种质小结及薯块营养变化趋势 | 第71-72页 |
·各营养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第72-73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73-81页 |
·甘薯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73页 |
·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73-77页 |
·退火温度的确定 | 第73-74页 |
·模板浓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第74-75页 |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75-76页 |
·Taq PCR Master Mix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76页 |
·循环次数对ISSR扩增的影响 | 第76-77页 |
·ISSR扩增结果及分析 | 第77-81页 |
·ISSR标记的多态性 | 第77-78页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78-79页 |
·聚类分析 | 第79-80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80-81页 |
4 讨论 | 第81-84页 |
·形态性状的特点及变化 | 第81页 |
·关于食性品质评价 | 第81页 |
·采收的天气对营养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影响 | 第81-82页 |
·形态相关、食味相关、营养成分相关 | 第82页 |
·具有优良性状的种质资源与育种 | 第82-83页 |
·形态聚类的局限性 | 第83页 |
·利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可行性 | 第83-84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对育种的指导意义 | 第84页 |
5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 第9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