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的提出 | 第10-11页 |
·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的研究 | 第11-12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采用的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带水平钢桁架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最优设置与受力性能 | 第14-45页 |
·钢框架-核心筒结构 | 第14-15页 |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结构形式 | 第14页 |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 | 第14-15页 |
·带有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 | 第15-18页 |
·加强层的主要结构形式 | 第16-17页 |
·加强层结构的工作机理 | 第17-18页 |
·带有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程序编制 | 第18-29页 |
·带有水平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计算过程 | 第18-26页 |
·带有水平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计算流程图 | 第26-27页 |
·带有水平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程序参数 | 第27-28页 |
·ANSYS的对比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带有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计算结果分析 | 第29-44页 |
·未设置加强层结构的计算结果 | 第29-30页 |
·水平加强层的最佳位置分析 | 第30-40页 |
·未设置加强层和多道加强层的结构在风荷载下的性能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三维模型弹塑性分析原理与加强层结构模态分析 | 第45-55页 |
·三维模型弹塑性分析 | 第45-47页 |
·弹塑性静力分析 | 第45页 |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5-46页 |
·抗震设计水准 | 第46-47页 |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47-49页 |
·多自由度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的计算过程 | 第47-48页 |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模型的选用 | 第48-49页 |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选择 | 第49页 |
·模态分析 | 第49-54页 |
·结构模型的参数 | 第50-51页 |
·ANSYS模态分析的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ANSYS进行模态分析结果 | 第51-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不同数目加强层的钢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55-95页 |
·结构模型的参数 | 第55-56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64页 |
·模型单元的选择 | 第56-59页 |
·EPDA材料力学模式 | 第59-60页 |
·恢复力模型 | 第60-61页 |
·荷载的选取 | 第61页 |
·阻尼的选取 | 第61页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61-64页 |
·EPDA塑性铰的判别 | 第64页 |
·结果分析 | 第64-94页 |
·未设置加强层结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64-67页 |
·未设置和设置不同加强层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 | 第67-87页 |
·不同结构在不同烈度人工波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反应对比 | 第87-90页 |
·塑性铰的分布 | 第90-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95-96页 |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时期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