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数量理论与我国货币供给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论文的逻辑结构框架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货币数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第16-31页 |
·早期货币数量理论 | 第16-17页 |
·早期货币数量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16页 |
·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 第16-17页 |
·对早期货币数量理论的评价 | 第17页 |
·古典货币数量理论 | 第17-20页 |
·费雪现金交易方程式 | 第17-19页 |
·剑桥学派现金余额方程式 | 第19-20页 |
·对古典货币数量理论的评价 | 第20页 |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 第20-24页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产生背景 | 第20页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思想 | 第20-23页 |
·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 第23页 |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观点 | 第23-24页 |
·弗里德曼对货币数量理论的重新表述 | 第24-27页 |
·弗里德曼货币理论产生的背景 | 第24页 |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思想 | 第24-26页 |
·对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评价 | 第26页 |
·现代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 第26-27页 |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 第27-30页 |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思想 | 第27-28页 |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同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31-40页 |
·货币供给理论综述 | 第31-37页 |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 第31-33页 |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 | 第33-35页 |
·货币供给作为中介目标的现实选择 | 第35-37页 |
·我国货币供给的层次结构 | 第37页 |
·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 | 第37-38页 |
·合理的货币供给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40-49页 |
·模型变量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货币供给量指标的选择 | 第40页 |
·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40页 |
·物价指标的选择 | 第40-41页 |
·利率指标的选择 | 第41页 |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的说明 | 第41页 |
·实证研究过程 | 第41-47页 |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第41-45页 |
·变量间的协整检验 | 第45页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45-46页 |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 第46-47页 |
·实证分析及结论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货币政策调整对策 | 第49-55页 |
·货币政策回顾 | 第49-50页 |
·调整思路和对策 | 第50-54页 |
·货币政策应以"币值稳定"为最终目标 | 第50-51页 |
·确立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 第51页 |
·合理确定货币供给增长率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 第51-52页 |
·货币政策应体现区域差别化 | 第52-53页 |
·根据经济预期增长率指导货币政策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历年各季度经济数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