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的分类研究
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木本植物凋落物丝孢菌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的群落生态学 | 第12-13页 |
·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的种类组成与环境的关系 | 第12页 |
·生境的选择 | 第12-13页 |
·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的多样性 | 第13-14页 |
·物种的多样性 | 第13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13-14页 |
·半知菌分类体系 | 第14页 |
·现代分类技术在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17页 |
·可溶性蛋白凝胶电泳 | 第15页 |
·次生代谢产物的应用 | 第15页 |
·DNA 水平上的真菌分类学 | 第15-17页 |
·DNA 中G+Cmol%含量测定 | 第15页 |
·DNA 分子杂交技术 | 第15-16页 |
·基于PCR 基础上的DNA 多态性分析 | 第16页 |
·DNA 序列分析 | 第16-17页 |
·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的分类标准 | 第17页 |
·属级分类标准 | 第17页 |
·种级分类标准 | 第17页 |
·针叶树枯叶丝孢菌研究的存在的问题及其科学性 | 第17-19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研究的科学性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1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材料 | 第21页 |
·标本来源 | 第21页 |
·选样标准 | 第21页 |
·培养基 | 第21页 |
·染色液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标本室内处理 | 第21页 |
·种菌玻片制作 | 第21-22页 |
·种菌的分离纯化 | 第22页 |
·诱导产孢的方法 | 第22页 |
·分生孢子产孢表型及萌发的观察 | 第22页 |
·描述鉴定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66页 |
·芽孢属 | 第23-24页 |
·长棒状芽孢 | 第23-24页 |
·短链状芽孢 | 第24页 |
·节丛孢属 | 第24-26页 |
·少孢节丛孢 | 第25-26页 |
·三角孢属 | 第26-27页 |
·假非洲三角孢 | 第26-27页 |
·贝尔特孢属 | 第27-29页 |
·菱形贝尔特孢 | 第28-29页 |
·小贝氏孢属 | 第29-31页 |
·艾牟那小贝氏孢 | 第29-30页 |
·波多黎各小贝氏孢 | 第30-31页 |
·锥梗围瓶孢属 | 第31-33页 |
·锥梗围瓶孢 | 第32-33页 |
·鞘孢属 | 第33-35页 |
·奥瑞鞘孢 | 第34-35页 |
·枝孢属 | 第35-38页 |
·牡丹枝孢 | 第36-37页 |
·黑星状枝孢 | 第37-38页 |
·弯孢属 | 第38-39页 |
·膝曲弯孢 | 第38-39页 |
·内质孢属 | 第39-41页 |
·双形内质孢 | 第40-41页 |
·内隔孢属 | 第41-42页 |
·梨孢内隔孢 | 第41-42页 |
·刚毛菌属 | 第42-44页 |
·禾草生刚毛菌 | 第43-44页 |
·黑乌霉属 | 第44-45页 |
·刺黑乌霉 | 第44-45页 |
·头株霉属 | 第45-47页 |
·团簇头孢珠头霉 | 第46-47页 |
·黑团孢属 | 第47-49页 |
·黑团孢 | 第47-49页 |
·拟盘多毛孢属 | 第49-50页 |
·中国拟盘多毛孢 | 第49-50页 |
·瓶梗霉属 | 第50-52页 |
·梭形瓶梗霉 | 第50-52页 |
·四孢霉属 | 第52-54页 |
·地中海四孢霉 | 第53-54页 |
·层出孢属 | 第54-56页 |
·柱孢层出孢 | 第54-56页 |
·葡萄穗霉属 | 第56-58页 |
·黑葡萄穗霉 | 第56-57页 |
·柱孢葡萄穗霉 | 第57-58页 |
·双毛座孢属 | 第58-60页 |
·哈瓦那双毛座孢 | 第59页 |
·镰刀双毛座孢 | 第59-60页 |
·轮簇霉属 | 第60-62页 |
·三裂轮簇孢 | 第61-62页 |
·刺座霉属 | 第62-63页 |
·小刺座霉 | 第62-63页 |
·魏斯纳霉属 | 第63-66页 |
·爪哇魏斯纳霉 | 第64-6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ABSTRACT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