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论 | 第12-19页 |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缘起 | 第12-13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三) 研究方法、内容概要及和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本文内容概述 | 第17-18页 |
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一、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一)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页 |
(二) 社会燃烧理论 | 第19-21页 |
(三)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 第21页 |
(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 第21-22页 |
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的成效与经验——以平顶山市新华区为例 | 第22-28页 |
(一) 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 第22页 |
(二) 农村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基层保障措施的完善 | 第22-23页 |
(三) 农村稳定的本质途径:治安综合治理的有力强化 | 第23-24页 |
(四) 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正确处理农村信访 | 第24-28页 |
三、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中政府行为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一) 不够重视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措施不力 | 第28页 |
(二) 农村维稳工作中基层组织相对薄弱,基层干部素质不高 | 第28-29页 |
(三) 农村地区存在执法不严滥用职权等违法现象 | 第29-30页 |
(四) 农村维稳工作的行政生态不佳,文化投入缺位 | 第30-33页 |
四、优化农村社会维稳工作的措施探讨 | 第33-41页 |
(一) 政府职能适时合理转变,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 第33-34页 |
1. 转换政府角色,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 | 第33-34页 |
2. 全方位发展农村经济,极大限度的增加农民收入 | 第34页 |
(二) 正确处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 | 第34-35页 |
1. 倡导民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 | 第34-35页 |
2. 搭建良性的政府与民众间的对话机制 | 第35页 |
(三) 搞好基层民主工作,将权力阳光化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 第35-36页 |
1. 政务透明公开,显现民主管理 | 第35-36页 |
2. 在民主监督前提下,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 第36页 |
(四) 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 | 第36-38页 |
1. 端正政府行为,把人民的长远利益作为为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 第37页 |
2. 评估主体多元化,唤醒民众参与意识,评估方式多样化,理性负责评估 | 第37-38页 |
(五) 把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思想 | 第38-39页 |
1. 全社会形成文化建设共识,拓宽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 第38页 |
2. 重视基层各类文艺人才的培养、储备 | 第38-39页 |
(六) 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重塑政府良好形象 | 第39-41页 |
1. 研究分析农村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危害农村稳定的违法犯罪现象 | 第39-40页 |
2. 调动群众积极性,使普法律教育工作在农村生根发芽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