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鄱阳湖水体悬浮颗粒物垂向分布及其对水体光学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4页
        1.2.1 湖泊水色要素遥感反演研究进展第10-12页
        1.2.2 湖泊水体组分及固有光学特性参数化模型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3 湖泊垂向水体遥感反演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论文选题来源第14页
    1.4 目标和内容第14-15页
        1.4.1 研究目标第14页
        1.4.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5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二章 湖泊光学参数及辐射传输理论第17-23页
    2.1 辐射度量参数第17-18页
    2.2 表观光学性质参数第18页
    2.3 固有光学性质参数第18-19页
    2.4 固有光学性质与表观光学性质的关系第19-20页
    2.5 水体辐射传输机理第20-23页
第三章 研究区域和数据采集第23-30页
    3.1 研究区概况及站点分布第23-25页
        3.1.1 研究区概况第23-24页
        3.1.2 站点分布第24-25页
    3.2 水体组分的采集与处理第25-26页
        3.2.1 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第25页
        3.2.2 叶绿素浓度第25页
        3.2.3 CDOM吸收系数第25-26页
    3.3 遥感反射率获取第26-27页
    3.4 固有光学性质测量第27-30页
        3.4.1 总悬浮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第27-29页
        3.4.2 总悬浮颗粒物吸收系数第29-30页
第四章 鄱阳湖水体组分光学特性及空间变化第30-55页
    4.1 水体遥感反射率光谱特性分析第30-31页
    4.2 水体后向散射特征及其参数化第31-32页
        4.2.1 悬浮颗粒物后向散射特性第31-32页
    4.3 水体吸收系数特征第32-33页
        4.3.1 悬浮颗粒物吸收特性第32-33页
    4.4 基于后向散射系数的总悬浮颗粒物时空分布特征第33-41页
        4.4.1 总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第33-38页
        4.4.2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38-41页
    4.5 基于后向散射系数的无机悬浮物时空分布特征第41-46页
        4.5.1 无机悬浮物浓度反演模型第41-43页
        4.5.2 无机悬浮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43-46页
    4.6 基于荧光的叶绿素a时空分布第46-54页
        4.6.1 叶绿素a浓度反演模型第46-51页
        4.6.2 叶绿素a浓度空间分布特征第51-54页
    4.7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基于辐射传输模拟的悬浮颗粒物垂向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55-77页
    5.1 HydroLight简介第55-56页
    5.2 HydroLight输入参数设定第56-62页
        5.2.1 纯水的吸收和散射第56-57页
        5.2.2 叶绿素a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第57-58页
        5.2.3 黄色物质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第58页
        5.2.4 无机悬浮颗粒物的吸收和散射特性第58-59页
        5.2.5 环境参量及其他设定第59页
        5.2.6 实测数据模拟与验证第59-61页
        5.2.7 水体组分浓度划分及垂向分布类型第61-62页
    5.3 遥感反射率模拟方案第62页
        5.3.1 单一组分非均匀水体模拟第62页
        5.3.2 组合非均匀水体模拟第62页
    5.4 单一组分垂向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62-71页
        5.4.1 无机悬浮颗粒物浓度线性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62-65页
        5.4.2 无机悬浮颗粒物浓度指数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65-68页
        5.4.3 叶绿素a浓度指数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68-71页
    5.5 水体组分垂向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交叉影响第71-76页
        5.5.1 无机颗粒物均匀分布时叶绿素a非均匀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71-74页
        5.5.2 叶绿素a均匀分布时无机颗粒物非均匀分布对遥感反射率的影响第74-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7-80页
    6.1 总结第77-79页
    6.2 特色与创新之处第79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OTDA的分布式光纤监测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及两者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