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边坡安全监测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边坡安全监测的意义 | 第9-10页 |
1.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 .边坡安全监测的主要内容与手段 | 第11-13页 |
1.2.1 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2.2 主要手段 | 第11-13页 |
1.3 BOTDA技术在监测工程中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BOTDA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BOTDA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云南曲靖东过境高速公路边坡工程概况 | 第18-25页 |
2.1 工程简介 | 第18页 |
2.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2.2.1 地质构造 | 第18-19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9页 |
2.2.3 水文气象 | 第19-20页 |
2.2.4 地震效应 | 第20页 |
2.3 稳定性评价与建议 | 第20-22页 |
2.3.1 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20页 |
2.3.2 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 第20-21页 |
2.3.3 工程评价与建议 | 第21-22页 |
2.4 支护方案 | 第22-24页 |
2.4.1 设计标准 | 第22页 |
2.4.2 支护措施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公路边坡数值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 第25-36页 |
3.1 概述 | 第25页 |
3.2 模型计算参数 | 第25-26页 |
3.2.1 土体计算参数 | 第25-26页 |
3.2.2 锚杆计算参数 | 第26页 |
3.2.3 框架梁计算参数 | 第26页 |
3.3 分级支护边坡模型建立 | 第26-28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26-27页 |
3.3.2 计算区域 | 第27页 |
3.3.3 边界条件 | 第27页 |
3.3.4 荷载条件 | 第27-28页 |
3.4 稳定性分析 | 第28-34页 |
3.4.1 塑性区分析 | 第28-29页 |
3.4.2 边坡位移分析 | 第29-32页 |
3.4.3 锚杆轴力分析 | 第32页 |
3.4.4 最大剪应变增量分析 | 第32-33页 |
3.4.5 安全系数分析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原理 | 第36-45页 |
4.1 概述 | 第36-38页 |
4.1.1 光纤的结构特性 | 第36页 |
4.1.2 光纤的机械特性及损耗 | 第36-37页 |
4.1.3 光纤的连接技术 | 第37-38页 |
4.2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 第38页 |
4.2.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 第38页 |
4.2.2 光纤传感器的种类 | 第38页 |
4.3 基于BOTDA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原理 | 第38-39页 |
4.3.1 几种常见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 第39页 |
4.3.2 BOTDA监测技术原理 | 第39页 |
4.4 BOTDA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 第39-41页 |
4.4.1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0-41页 |
4.5 光纤传感器的特点及DSTS技术指标 | 第41-44页 |
4.5.1 光纤传感器特点 | 第41-42页 |
4.5.2 DSTS分布式应变与温度分析仪(BOTDA)主要技术指标 | 第42-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BOTDA的公路边坡监测工程应用 | 第45-63页 |
5.1 引言 | 第45页 |
5.2 监测相关依据 | 第45-46页 |
5.3 监测方案设计 | 第46-51页 |
5.3.1 边坡坡面应变监测 | 第46-49页 |
5.3.2 边坡深部位移监测 | 第49-51页 |
5.4 光纤布设施工工艺 | 第51-55页 |
5.5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5.5.1 边坡表面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5.5.2 边坡深部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5.6 工程经验 | 第6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六章 分布式光纤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 | 第63-76页 |
6.1 引言 | 第63-65页 |
6.1.1 传统人工监测与自动化在线监测的对比 | 第63-64页 |
6.1.2 现有电子传感类监测技术的不足 | 第64页 |
6.1.3 分布式光纤监测的优点 | 第64-65页 |
6.2 分布式光纤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 | 第65-67页 |
6.2.1 设计原则 | 第65页 |
6.2.2 设计目标 | 第65-66页 |
6.2.3 技术实现 | 第66-67页 |
6.3 分布式光纤自动化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 第67-69页 |
6.3.1 业务逻辑角度划分 | 第67页 |
6.3.2 数据流角度划分 | 第67-68页 |
6.3.3 空间分布划分 | 第68页 |
6.3.4 系统框架 | 第68-69页 |
6.4 监测数据分析软件简介 | 第69-74页 |
6.4.1 系统环境 | 第69-70页 |
6.4.2 软件系统主要功能 | 第70-7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7.1 结论 | 第76-78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8页 |
7.3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