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摄影测量学与测绘遥感论文--测绘遥感技术论文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期考古遗址空间分析与遥感探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6-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9页
        1.1.1 遥感考古发展第16-18页
        1.1.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18-19页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研究趋势第19-22页
        1.2.1 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第19-20页
        1.2.2 考古特征遥感识别研究第20-21页
        1.2.3 太湖流域空间考古研究第21-22页
    1.3 选题意义第22页
    1.4 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论文结构第23-25页
第2章 研究内容第25-35页
    2.1 研究区域第25-27页
    2.2 主要数据源第27-33页
        2.2.1 Corona第27-28页
        2.2.2 历史航片第28页
        2.2.3 Landsat第28页
        2.2.4 Aster第28-29页
        2.2.5 SPOT第29页
        2.2.6 QuickBird第29-30页
        2.2.7 Sentinel-2A第30-31页
        2.2.8 考古专题资料第31-32页
        2.2.9 其他专题数据第32-33页
    2.3 主要内容第33-35页
        2.3.1 遗址空间特征分析第33页
        2.3.2 太湖流域遗址预测模型构建第33页
        2.3.3 考古弱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第33-34页
        2.3.4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考古分析与环境变迁研究第34-35页
第3章 研究方法第35-39页
    3.1 数据预处理第35页
    3.2 数据融合第35-36页
    3.3 空间特征信息提取与分析第36页
    3.4 空间预测第36页
    3.5 多时期影像分析与判读第36-37页
    3.6 影像增强第37-39页
        3.6.1 光谱指数第37-38页
        3.6.2 空间自相关第38-39页
第4章 太湖流域遗址空间预测第39-62页
    4.1 太湖流域遗址环境特征空间分析第39-50页
    4.2 遗址预测模型第50-60页
        4.2.1 基础图层第51-52页
        4.2.2 环境变量相关性分析第52-54页
        4.2.3 基于最大熵的遗址预测第54-55页
        4.2.4 模型评估第55-56页
        4.2.5 环境变量重要性分析第56-58页
        4.2.6 预测结果分析第58-60页
    4.3 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征探测第62-96页
    5.1 良渚遗址多源影像对比分析第62-70页
    5.2 相同传感器不同时间对比探测第70-71页
    5.3 数据融合第71-80页
        5.3.1 基于SPOT5影像融合的考古目标特征提取第71-76页
        5.3.2 基于WorldView2影像融合的考古目标特征提取第76-79页
        5.3.3 后处理考古特征识别第79-80页
    5.4 波段计算第80-87页
        5.4.1 光谱指数第81-83页
        5.4.2 线性正交方程第83-87页
    5.5 空间自相关第87-93页
        5.5.1 Aster空间自相关分析第87-88页
        5.5.2 历史影像自相关分析第88-90页
        5.5.3 QuickBird空间自相关分析第90-93页
    5.6 小结第93-96页
        5.6.1 空间分辨率第94页
        5.6.2 成像时间分析第94页
        5.6.3 光谱信息第94-96页
第6章 新石器时期遗址考古分析第96-110页
    6.1 太湖流域遗址空间特征挖掘第96-100页
        6.1.1 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统计第96-100页
        6.1.2 遗址地理趋势分析第100页
    6.2 良渚遗址群的考古分析第100-107页
        6.2.1 可视域分析第101-103页
        6.2.2 良渚古城遗址域分析第103-104页
        6.2.3 良渚遗址群土地利用情况第104-107页
    6.3 东苕溪改道第107-109页
    6.4 小结第109-110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110-113页
    7.1 结论与讨论第110-112页
        7.1.1 主要结论第110-111页
        7.1.2 创新与不足第111-112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4-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研究--以江西A独立学院为例
下一篇: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自我精神分析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