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1.1.1 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2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3 多信道分配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无线Mesh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多接口多信道协议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多信道分配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 第17-19页 |
1.3.1 论文的结构 | 第17页 |
1.3.2 论文的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 | 第19-33页 |
2.1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原理 | 第19-22页 |
2.1.1 多接口多信道OSLR协议相关术语 | 第19-20页 |
2.1.2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原理 | 第20-22页 |
2.2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结构 | 第22-28页 |
2.2.1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数据结构 | 第22-25页 |
2.2.2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消息结构 | 第25-28页 |
2.3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的算法设计 | 第28-32页 |
2.3.1 拓扑发现算法的设计 | 第28-30页 |
2.3.2 MPR选举算法的设计 | 第30-31页 |
2.3.3 路由算法的设计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NS2网络模拟器 | 第33-43页 |
3.1 NS2的结构 | 第33-38页 |
3.1.1 NS2的组成 | 第33-35页 |
3.1.2 NS2的类 | 第35-38页 |
3.2 NS2的使用 | 第38页 |
3.3 NS2的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3.3.1 Trace跟踪文件 | 第38-40页 |
3.3.2 动画演示工具NAM | 第40-41页 |
3.3.3 分析工具AWK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分布式信道分配算法 | 第43-49页 |
4.1 信道分配的原理 | 第43-44页 |
4.1.1 信道分配算法的术语 | 第43-44页 |
4.1.2 信道分配的介绍 | 第44页 |
4.2 信道分配算法的设计 | 第44-47页 |
4.2.1 有空闲接口间的通信 | 第45-46页 |
4.2.2 无空闲接口节点与有空闲接口节点通信 | 第46页 |
4.2.3 无空闲接口间的通信 | 第46-47页 |
4.3 信道分配算法的实现过程 | 第47-48页 |
4.3.1 本地信道使用列表的初始化 | 第47页 |
4.3.2 邻居信道使用列表的建立 | 第47页 |
4.3.3 信道利用率的平衡 | 第47页 |
4.3.4 信道的再分配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49-61页 |
5.1 单接口单信道OLSR协议与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对比实验 | 第49-53页 |
5.1.1 端到端延迟对比实验 | 第50-51页 |
5.1.2 数据包丢失率对比实验 | 第51-52页 |
5.1.3 吞吐量对比实验 | 第52页 |
5.1.4 抖动对比试验 | 第52-53页 |
5.2 多接口多信道OLSR协议与多信道分配OLSR协议对比实验 | 第53-58页 |
5.2.1 端到端延迟对比实验 | 第53-55页 |
5.2.2 数据包丢失率对比实验 | 第55-56页 |
5.2.3 吞吐量对比实验 | 第56-57页 |
5.2.4 抖动对比实验 | 第57-58页 |
5.3 不同网络规模的信道分配对比实验 | 第58-60页 |
5.3.1 端到端延迟对比实验 | 第58页 |
5.3.2 数据包丢失率对比实验 | 第58-59页 |
5.3.3 吞吐量对比实验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作者简介 | 第6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