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板坯侧面喷涂标识设备的设计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第8-10页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第8-9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与国内外的差距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向与内容 | 第10-1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1-12页 |
2 热板坯侧面喷涂标识设备的技术要求与总体设计 | 第12-22页 |
2.1 目标及要求 | 第12-13页 |
2.1.1 现场工况 | 第12-13页 |
2.1.2 标识工艺的要求 | 第13页 |
2.2 标识方法的确定 | 第13-15页 |
2.3 标识设备传动形式的确定 | 第15-17页 |
2.4 标识的工艺流程安排 | 第17-19页 |
2.5 热板坯侧面喷涂标识设备整机组成 | 第19-20页 |
2.6 设备的整机方案确定 | 第20页 |
2.7 电气控制部分的介绍 | 第20-2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热板坯侧面喷涂标识设备结构设计 | 第22-60页 |
3.1 枪体的结构设计 | 第22-27页 |
3.1.1 铝丝喷嘴的结构原理与设计 | 第22-23页 |
3.1.2 枪头的结构设计 | 第23-24页 |
3.1.3 枪头的防撞设计 | 第24-27页 |
3.2 写字机构结构设计 | 第27-41页 |
3.2.1 写字机构布局方案确定 | 第27页 |
3.2.2 伺服电机的选取 | 第27-30页 |
3.2.3 滚珠丝杠的设计与校核 | 第30-37页 |
3.2.4 轴承的选取 | 第37-38页 |
3.2.5 辅助导轨的选取 | 第38-39页 |
3.2.6 联轴器的选取 | 第39-41页 |
3.3 除磷装置的设计 | 第41-49页 |
3.3.1 除磷方式的确定 | 第41-43页 |
3.3.2 除磷刀的设计及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3.3.3 除磷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3.3.4 除磷电机的选取 | 第45-46页 |
3.3.5 除磷气缸的选取 | 第46页 |
3.3.6 除磷同步带轮及同步带的选取与校核 | 第46-49页 |
3.4 上箱体的结构设计 | 第49-53页 |
3.4.1 送丝机构的选择 | 第50-51页 |
3.4.2 电焊机的选择 | 第51-52页 |
3.4.3 伸缩装置的设计 | 第52-53页 |
3.5 X向移动机构 | 第53-57页 |
3.5.1 X向移动机构 | 第53-54页 |
3.5.2 X向传动齿轮齿条的设计 | 第54-57页 |
3.6 拖链的选取 | 第57-58页 |
3.7 隔热防护与冷却装置的设计 | 第58-5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写字机构有限元分析 | 第60-76页 |
4.1 常用的有限元软件及介绍 | 第60页 |
4.2 写字机构的碰撞分析 | 第60-67页 |
4.2.1 LS-DYNA显示动力学分析简单介绍 | 第60-61页 |
4.2.2 碰撞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61页 |
4.2.3 带动载荷系数的应力与应变求解法 | 第61-62页 |
4.2.4 碰撞分析的前处理 | 第62-65页 |
4.2.5 碰撞分析的后处理 | 第65-67页 |
4.3 写字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67-70页 |
4.3.1 静力学分析基础 | 第67-68页 |
4.3.2 写字机构静力学分析 | 第68-70页 |
4.4 写字机构的模态分析 | 第70-75页 |
4.4.1 模态分析基础 | 第71-72页 |
4.4.2 写字机构的模态分析 | 第72-73页 |
4.4.3 标识过程中共振情况分析 | 第73-7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5.1 总结 | 第76页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6-77页 |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77-7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7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5-86页 |
8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