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灭茬机具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仿生耦合设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1.4 仿生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玉米根茬特性和蟋蟀切齿叶分析研究 | 第22-33页 |
2.1 玉米根茬特性 | 第22-25页 |
2.1.1 玉米根茬的形态 | 第22-23页 |
2.1.2 玉米根茬的主要组成成分 | 第23-24页 |
2.1.3 玉米根系的力学特性 | 第24-25页 |
2.2 仿生原型的选择 | 第25-28页 |
2.3 蟋蟀切齿叶的研究 | 第28-32页 |
2.3.1 蟋蟀的简介 | 第28-29页 |
2.3.2 生物样本采集 | 第29-30页 |
2.3.3 切齿叶轮廓特征提取与曲线拟合 | 第30-31页 |
2.3.4 切齿叶轮廓曲线分析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仿生灭茬刀研究 | 第33-45页 |
3.1 常用L型灭茬刀切削过程分析 | 第33-38页 |
3.1.1 常用L型灭茬刀运动学分析 | 第33-36页 |
3.1.2 常用L型灭茬刀动力学分析 | 第36-38页 |
3.2 常用L型灭茬刀切削原理及分析 | 第38-41页 |
3.2.1 滑切原理 | 第38页 |
3.2.2 正切刃滑切角分析 | 第38-40页 |
3.2.3 侧切刃滑切角分析 | 第40-41页 |
3.3 仿生灭茬刀设计 | 第41-43页 |
3.3.1 仿生设计分析 | 第41页 |
3.3.2 原型灭茬刀 | 第41页 |
3.3.3 仿生灭茬刀 | 第41-43页 |
3.4 仿生灭茬刀试样的制备 | 第43-44页 |
3.4.1 电火花线切割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灭茬刀作业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5-61页 |
4.1 ANSYS/LS-DYNA软件概况与分析流程 | 第45-48页 |
4.1.1 ANSYS/LS-DYNA概况 | 第45页 |
4.1.2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积分 | 第45-47页 |
4.1.3 LS-DYNA分析流程 | 第47-48页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8-51页 |
4.2.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48页 |
4.2.2 选取单元类型 | 第48-49页 |
4.2.3 定义材料属性 | 第49-50页 |
4.2.4 网格划分 | 第50-51页 |
4.3 相关性验证仿真与分析 | 第51-57页 |
4.3.1 相关性验证 | 第51-52页 |
4.3.2 验证因素 | 第52页 |
4.3.3 验证指标 | 第52页 |
4.3.4 方案编排 | 第52-53页 |
4.3.5 定义接触类型 | 第53页 |
4.3.6 定义初始条件和边界约束 | 第53-54页 |
4.3.7 验证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4.4 切削性能对比分析 | 第57-60页 |
4.4.1 灭茬过程分析 | 第57-58页 |
4.4.2 切削力和最大应力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灭茬刀田间试验研究 | 第61-67页 |
5.1 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61页 |
5.2 试验设备与仪器 | 第61-62页 |
5.3 试验地情况 | 第62页 |
5.4 试验方案 | 第62-63页 |
5.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5.5.1 切削扭矩结果比较 | 第63-64页 |
5.5.2 灭茬效果比较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