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吸附剂论文--活性炭论文

生物质基复合活性炭的制备及吸附分离CH4/N2的性能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煤层气CH_4/N_2变压吸附剂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沸石分子筛第13-14页
        1.2.2 碳分子筛和活性炭第14-15页
    1.3 活性炭的制备与改性研究进展第15-18页
        1.3.1 活性炭的制备第15-16页
        1.3.2 活性炭的改性优化第16-18页
    1.4 主要理论基础第18-21页
        1.4.1 吸附平衡等温线第18-19页
        1.4.2 穿透曲线与动态气体吸附量换算关系第19-20页
        1.4.3 分离系数第20页
        1.4.4 KOH活化造孔机理第20-21页
        1.4.5 煤层气CH_4/N_2吸附分离活性炭发展趋势第21页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1-23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页
        1.5.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第23-29页
    2.1 实验原料和仪器第23-24页
        2.1.1 实验原料第23页
        2.1.2 实验仪器第23-24页
    2.2 测试表征方法第24-25页
        2.2.1 扫描电镜测试第24页
        2.2.2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第24-25页
        2.2.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25页
        2.2.4 热重分析仪第25页
        2.2.5 多功能成像光电子能谱仪第25页
    2.3 性能评价第25-29页
        2.3.1 静态吸附平衡吸附量测试第25-26页
        2.3.2 动态吸附穿透设备第26-29页
3 生物质基活性炭的制备第29-45页
    3.1 原料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第29页
    3.2 研究内容第29页
    3.3 活性炭的制备步骤第29-30页
    3.4 活性炭制备工艺第30-39页
        3.4.1 含水量的影响第30-34页
        3.4.2 预活化条件的影响第34-38页
        3.4.3 碱碳比的影响第38-39页
    3.5 吸附分离性能第39-43页
        3.5.1 吸附量测试第39-40页
        3.5.2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第40-41页
        3.5.3 分离系数第41-43页
    3.6 小结第43-45页
4 生物质复合活性炭的制备第45-58页
    4.1 主要原料第45-46页
    4.2 研究内容第46页
    4.3 制备工艺第4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4.4.1 预活化讨论第47-48页
        4.4.2 未预活化讨论第48-50页
        4.4.3 共活化协同作用分析第50-52页
    4.5 吸附性能评价第52-54页
        4.5.1 平衡吸附量第52-53页
        4.5.2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第53-54页
        4.5.3 分离系数的计算第54页
    4.6 酸碱处理TXAC吸附性能评价第54-56页
        4.6.1 平衡吸附量第54-55页
        4.6.2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第55-56页
        4.6.3 分离系数的计算第56页
    4.7 小结第56-58页
5 活性炭掺氮改性及吸附甲烷性能第58-71页
    5.1 研究内容第58-59页
    5.2 实验方法第59页
    5.3 表征与讨论第59-63页
        5.3.1 表面负载改性第59-61页
        5.3.2 太西煤活性炭改性后的静态吸附分离第61-63页
    5.4 氮掺杂改性第63-66页
        5.4.1 平衡吸附量第64-65页
        5.4.2 吸附等温线模型拟合第65-66页
        5.4.3 分离系数的计算第66页
    5.5 分离系数下降原因第66-70页
        5.5.1 平衡吸附量第66-67页
        5.5.2 红外光谱分析第67-68页
        5.5.3 XPS光电子能谱分析第68-70页
    5.6 小结第70-71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6.1 主要结论第71-72页
    6.2 展望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形钢管混凝土内贴板加强式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新型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