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的优越性及性能研究 | 第9-11页 |
1.3 异形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性能研究 | 第11-18页 |
1.3.1 钢管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类型 | 第11-15页 |
1.3.2 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节点性能研究 | 第15-17页 |
1.3.3 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性能研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8-20页 |
第2章 T形钢管混凝土梁柱框架节点有限元模型计算与分析 | 第20-49页 |
2.1 概述 | 第20页 |
2.2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0-30页 |
2.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21-28页 |
2.2.1.1 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 第22-24页 |
2.2.1.2 损伤因子 | 第24-25页 |
2.2.1.3 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滞回规则 | 第25-27页 |
2.2.1.4 钢筋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2.2.2 钢材本构模型 | 第28-30页 |
2.2.2.1 钢材屈服准则 | 第28页 |
2.2.2.2 钢材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 第28-30页 |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0-37页 |
2.3.1 模型尺寸 | 第30-33页 |
2.3.1.1 T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内贴板加强节点模型 | 第30-31页 |
2.3.1.2 T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内贴板加强节点模型 | 第31-33页 |
2.3.2 相互作用 | 第33-34页 |
2.3.3 边界条件 | 第34页 |
2.3.4 加载方式 | 第34-35页 |
2.3.5 单元类型选择及网格划分 | 第35-37页 |
2.4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7-49页 |
2.4.1 混凝土梁 | 第37-42页 |
2.4.1.1 框架梁混凝土裂缝开展过程 | 第38-39页 |
2.4.1.2 混凝土梁纵筋应力与应变变化过程 | 第39-40页 |
2.4.1.3 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剪切应力变化 | 第40-41页 |
2.4.1.4 节点核心区钢管及内贴板应力变化 | 第41-42页 |
2.4.2 钢梁 | 第42-49页 |
2.4.2.1 破坏形态 | 第43-45页 |
2.4.2.2 钢管混凝土柱核心混凝土应力应变及损伤分析 | 第45-47页 |
2.4.2.3 钢梁端及钢管应力分析 | 第47-48页 |
2.4.2.4 内贴板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第3章 T形钢管混凝土柱-混凝土梁内贴板加强节点抗震性能 | 第49-72页 |
3.1 节点抗震性能评价 | 第49-63页 |
3.1.1 滞回曲线 | 第49-52页 |
3.1.2 骨架曲线 | 第52-56页 |
3.1.3 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 | 第56-58页 |
3.1.4 强度退化 | 第58-60页 |
3.1.5 刚度退化 | 第60-63页 |
3.2 参数分析 | 第63-70页 |
3.2.1 牛腿长度 | 第63-64页 |
3.2.2 牛腿翼缘及腹板厚度 | 第64-66页 |
3.2.3 轴压比 | 第66-68页 |
3.2.4 内贴板高度 | 第68-69页 |
3.2.5 内贴板厚度 | 第69-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T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内贴板加强节点抗震性能 | 第72-89页 |
4.1 节点抗震性能评价 | 第72-82页 |
4.1.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72-74页 |
4.1.2 骨架曲线 | 第74-77页 |
4.1.3 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 | 第77-78页 |
4.1.4 强度退化 | 第78-80页 |
4.1.5 刚度退化 | 第80-82页 |
4.2 参数分析 | 第82-87页 |
4.2.1 轴压比 | 第82-83页 |
4.2.2 框架梁翼缘及腹板厚度 | 第83-85页 |
4.2.3 内贴板高度 | 第85-86页 |
4.2.4 内贴板厚度 | 第86-8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5.1 结论 | 第89-90页 |
5.2 展望 | 第90-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