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银行制度与业务论文

我国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相关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相关文献研究第13-16页
        1.2.1 国内文献研究第13-14页
        1.2.2 国外文献研究第14-15页
        1.2.3 文献研究综述第15-16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第16-18页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8-19页
        1.4.1 本文创新方面第18页
        1.4.2 本文不足方面第18-19页
第二章 相关专业名词的界定及现状分析第19-26页
    2.1 实际利率的界定第19页
        2.1.1 实际利率概念第19页
        2.1.2 实际利率的衡量指标第19页
    2.2 对我国储蓄的界定以及现状分析第19-24页
        2.2.1 储蓄与储蓄率基本概念第20页
        2.2.2 我国储蓄按部门进行分类的现状第20-22页
        2.2.3 我国居民储蓄的计算口径分类第22-24页
    2.3 实际利率对储蓄的传导机制第24-26页
第三章 我国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状况变动关系分析第26-34页
    3.1 我国1978年-2007年实际利率和居民储蓄变动关系分析第26-29页
        3.1.1 我国1978年-2007年CPI的变动状况第26-27页
        3.1.2 我国1978年-2007年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情况第27-28页
        3.1.3 我国1978年-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变动情况第28页
        3.1.4 我国1978年-2007年实际利率与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状况比较分析第28-29页
    3.2 我国2008年1月-2015年10月实际负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系分析第29-32页
        3.2.1 我国2008年-2015年CPI的变动状况第29-30页
        3.2.2 我国2008年1月-2015年10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与实际利率的变动情况分析第30-31页
        3.2.3 我国2008年1月-2015年10月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变动趋势比较分析第31-32页
    3.3 本章综合陈述第32-34页
第四章 我国实际利率表现为负利率的特殊状况研究第34-42页
    4.1 对我国实际负利率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第34-36页
        4.1.1 我国出现实际负利率的特殊时期第34-35页
        4.1.2 我国负利率产生的原因第35页
        4.1.3 负利率产生的经济效应第35-36页
    4.2 实际负利率对我国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分析第36-42页
        4.2.1 实际负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分析第36-38页
        4.2.2 实际负利率对我国政府当局的影响第38-39页
        4.2.3 实际负利率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第39-40页
        4.2.4 实际负利率对我国广大居民影响第40-42页
第五章 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增长率与实际利率进行实证分析第42-51页
    5.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第42-43页
        5.1.1 对样本期间的选择第42页
        5.1.2 实证分析方法第42-43页
    5.2 对选取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第43-46页
        5.2.1 对选取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本原理第43-44页
        5.2.2 选取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线性趋势图第44-45页
        5.2.3 对非平稳性原时间序列进行一阶差分第45-46页
    5.3 对选取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关系分析第46-47页
    5.4 对变量进行OLS回归分析第47-49页
    5.5 研究结果第49页
    5.6 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第49-51页
        5.6.1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变动特征受到实际利率变动的显著影响第49页
        5.6.2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变动特征与实际利率的相关性不足够大第49-51页
第六章 我国低实际利率与居民高储蓄并存的原因及影响分析第51-55页
    6.1 我国低实际利率与居民高储蓄并存的原因分析第51-53页
        6.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第51页
        6.1.2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制约了居民参与多样化投资理财的可能第51-52页
        6.1.3 收入差距悬殊引起居民储蓄压力第52页
        6.1.4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尚不完善第52-53页
    6.2 我国低实际利率与居民高储蓄并存对经济的影响分析第53-55页
        6.2.1 容易引发资产泡沫第53页
        6.2.2 加剧银行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第53-54页
        6.2.3 不利于拉动国内内需第54-55页
第七章 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的建议及对策第55-58页
    7.1 货币当局应该实行合适的相关货币政策第55页
        7.1.1 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制度进行深入的完善第55页
        7.1.2 实施稳定的货币政策第55页
    7.2 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与之相关的应对政策第55-56页
        7.2.1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55-56页
        7.2.2 缩小城乡差距鸿沟,提升我国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第56页
    7.3 居民应建立多元化投资理财策略第56-57页
        7.3.1 改变传统消费习俗,倡导适度理性消费第56页
        7.3.2 选择多元化的理财工具,培养理财投资意识第56-57页
    7.4 商业银行应该发挥好金融中介的主体作用第57-58页
        7.4.1 引导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市场繁荣发展第57页
        7.4.2 加强风险监控,维持银行体系的稳定性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输供热管网数字化监测方案分析与应用
下一篇: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多项目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