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 2.1 核聚变 | 第14-15页 | 
| 2.2 国际热核试验反应堆 | 第15-16页 | 
| 2.3 聚变堆结构材料的发展 | 第16-21页 | 
| 2.3.1 奥氏体不锈钢 | 第16-17页 | 
| 2.3.2 钒合金 | 第17-18页 | 
| 2.3.3 SiC复合材料 | 第18页 | 
| 2.3.4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 | 第18-21页 | 
| 2.4 材料辐照损伤概述 | 第21-38页 | 
| 2.4.1 材料辐照损伤研究内容 | 第21-26页 | 
| 2.4.2 材料辐照损伤的实验研究方法 | 第26-32页 | 
| 2.4.3 辐照损伤产生的位错环的表征 | 第32-38页 | 
| 2.5 材料辐照过程中晶界与点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38-39页 | 
| 2.6 Fe-Cr合金中的辐照位错环 | 第39-40页 | 
| 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0-47页 | 
| 3.1 研究内容 | 第40页 | 
| 3.1.1 铁基二元合金辐照损伤的研究 | 第40页 | 
| 3.1.2 气泡在电子束辐照下的行为 | 第40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40-47页 |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3.2.2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1-43页 | 
| 3.2.3 辐照方法 | 第43-46页 | 
| 3.2.4 表征方法 | 第46-47页 | 
| 4 Fe-Al合金辐照损伤过程中晶界的作用 | 第47-56页 |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 4.2 实验 | 第48-50页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0-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室温注氢Fe-Cr合金在电子束辐照下Cr的析出行为 | 第56-73页 | 
| 5.1 引言 | 第56页 | 
| 5.2 实验过程 | 第56-58页 | 
| 5.3 实验结果 | 第58-70页 | 
| 5.3.1 衍射条纹的形成 | 第58-63页 | 
| 5.3.2 衍射条纹分析 | 第63-70页 | 
| 5.4 讨论 | 第70-72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6 室温注氢Fe-Cr合金中空位型位错环的形成 | 第73-90页 | 
| 6.1 引言 | 第73-74页 | 
| 6.2 实验过程 | 第74-76页 | 
| 6.3 实验结果 | 第76-86页 | 
| 6.3.1 室温注氢后Fe-Cr合金微观组织结构 | 第76页 | 
| 6.3.2 超高压电镜中位错环在电子辐照下的演化 | 第76-80页 | 
| 6.3.3 利用Inside-outside方法判定位错环的性质 | 第80-86页 | 
| 6.4 讨论 | 第86-89页 | 
| 6.4.1 空位型位错环的形成 | 第86-87页 | 
| 6.4.2 薄膜样品表面的影响 | 第87页 | 
| 6.4.3 合金元素对空位型位错环形成温度的影响 | 第87-89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7 室温注氢Fe-Cr合金退火后间隙型位错环的表征 | 第90-106页 | 
| 7.1 引言 | 第90页 | 
| 7.2 实验过程 | 第90-91页 | 
| 7.3 表征方法 | 第91-94页 | 
| 7.4 实验结果 | 第94-103页 | 
| 7.5 讨论 | 第103-105页 | 
| 7.6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8 铝中气泡在电子束辐照下的异常放热现象 | 第106-119页 | 
| 8.1 引言 | 第106页 | 
| 8.2 实验方法 | 第106-107页 |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7页 | 
| 8.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 9 论文创新性成果总结 | 第119-120页 | 
| 10 结论 | 第120-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6页 |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6-14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