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InSAR系统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2.2 InSAR误差源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InSAR干涉测量方式 | 第19-20页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0-23页 |
第二章 InSAR成像原理 | 第23-47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InSAR测高原理 | 第23-25页 |
2.3 InSAR高程重建处理流程 | 第25-42页 |
2.3.1 数据预处理 | 第26-28页 |
2.3.2 图像配准 | 第28-31页 |
2.3.3 平地相位去除 | 第31-34页 |
2.3.4 干涉相位滤波 | 第34-36页 |
2.3.5 干涉相位解缠 | 第36-41页 |
2.3.6 DEM的生成 | 第41-42页 |
2.4 InSAR DEM重建仿真实验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InSAR DEM重建误差分析 | 第47-69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InSAR DEM重建误差源分析 | 第47-48页 |
3.3 InSAR测高误差敏感度分析 | 第48-50页 |
3.4 干涉参数误差特性分析 | 第50-64页 |
3.4.1 机载平台位置误差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3.4.2 机载干涉基线误差特性分析 | 第51-56页 |
3.4.3 机载干涉相位误差特性分析 | 第56-64页 |
3.4.4 高程误差模型 | 第64页 |
3.5 InSAR DEM平差方法 | 第64-67页 |
3.5.1 最小二乘单航带DEM平差方法 | 第65-66页 |
3.5.2 仿真实验 | 第66-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InSAR成像质量定量评估方法 | 第69-85页 |
4.1 引言 | 第69页 |
4.2 InSAR原始图像质量评估方法 | 第69-77页 |
4.2.1 峰值旁瓣比 | 第69-71页 |
4.2.2 积分旁瓣比 | 第71-72页 |
4.2.3 图像分辨率 | 第72-74页 |
4.2.4 观测带宽 | 第74-75页 |
4.2.5 方位模糊度 | 第75-76页 |
4.2.6 连续实时成像率 | 第76-77页 |
4.3 InSAR成像性能评估方法 | 第77-82页 |
4.3.1 影像匹配精度评估方法 | 第77-78页 |
4.3.2 干涉相位损失评估方法 | 第78-79页 |
4.3.3 InSAR高程精度评估方法 | 第79-80页 |
4.3.4 几何失真量评估方法 | 第80-82页 |
4.4 实测数据评估验证 | 第82-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5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