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湿地公园概述 | 第12-14页 |
1.2.2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3.1 国外湿地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国内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33页 |
2.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 | 第21-2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2页 |
2.1.3 气候条件 | 第22-23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23-24页 |
2.1.5 水文水质 | 第24-27页 |
2.1.6 用地情况 | 第27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2.2.1 人口数量 | 第28页 |
2.2.2 经济状况 | 第28页 |
2.2.3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28页 |
2.3 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2.4 湿地资源 | 第29-31页 |
2.4.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 第29页 |
2.4.2 湿地生物多样性 | 第29-31页 |
2.5 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情况 | 第31-33页 |
2.5.1 道路交通设施 | 第31页 |
2.5.2 水电、通讯设施 | 第31页 |
2.5.3 旅游设施 | 第31-33页 |
3 捞鱼河国家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45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33-39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3-34页 |
3.1.2 湿地公园景观功能分类体系的建立 | 第34-36页 |
3.1.3 湿地公园景观信息数据库建立 | 第36-39页 |
3.2 景观指数的选取 | 第39-40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3.1 景观面积指数分析 | 第40-41页 |
3.3.2 景观破碎度分析 | 第41-42页 |
3.3.3 景观多样性分析 | 第42-43页 |
3.3.4 廊道分析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捞鱼河国家湿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45-69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5-63页 |
4.1.1 技术路线 | 第45页 |
4.1.2 评价因子选取及确定 | 第45-46页 |
4.1.3 单因子评价及分析 | 第46-62页 |
4.1.4 指标评分及权重确定 | 第62-63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4.3 生态分区及对策 | 第65-68页 |
4.4 小结 | 第68-69页 |
5 捞鱼河国家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 | 第69-92页 |
5.1 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的概述 | 第69页 |
5.2 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性质定位 | 第69-72页 |
5.2.1 指导思想 | 第69页 |
5.2.2 规划的原则 | 第69-71页 |
5.2.3 性质定位 | 第71-72页 |
5.3 湿地公园生态规划建设内容和功能分区 | 第72-79页 |
5.3.1 区划原则 | 第73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73-77页 |
5.3.3 捞鱼河湿地规划前后景观格局分析 | 第77-79页 |
5.4 湿地公园保护生态规划 | 第79-82页 |
5.4.1 水系保护规划 | 第79-81页 |
5.4.2 水岸保护规划 | 第81-82页 |
5.5 湿地公园恢复生态规划 | 第82-90页 |
5.5.1 湿地水体修复 | 第82-85页 |
5.5.2 湿地栖息地(生境)恢复 | 第85-90页 |
5.6 效益评价 | 第90-92页 |
5.6.1 生态效益 | 第90页 |
5.6.2 社会效益 | 第90-91页 |
5.6.3 经济效益 | 第91-92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2-94页 |
6.1 结论 | 第92-93页 |
6.2 讨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 | 第97-135页 |
个人简介 | 第135-136页 |
导师简介 | 第136-137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