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 | 第8-34页 |
1.1 木质素 | 第8-9页 |
1.1.1 木质素的结构特征 | 第8-9页 |
1.1.2 木质素的应用价值 | 第9页 |
1.2 木质素模型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 | 第9-28页 |
1.2.1 木质素α-O-4模型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 | 第10-12页 |
1.2.2 木质素β-O-4模型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 | 第12-17页 |
1.2.3 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 | 第17-28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钯催化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C-O键切断与有机胺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34-71页 |
2.1 胺类化合物的应用 | 第34页 |
2.2 胺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34-42页 |
2.3 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与有机胺交叉偶联反应的立题思路 | 第42-43页 |
2.4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2.4.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3页 |
2.4.2 钯催化芳基二苯醚与胺偶联反应合成胺类有机化合物 | 第43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43-67页 |
2.5.1 二苯醚与四氢吡咯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43-50页 |
2.5.2 二苯醚与邻甲苯胺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50-51页 |
2.5.3 不同醚类和胺类底物的扩展 | 第51-56页 |
2.5.4 芳基二苯醚与胺类化合物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56-58页 |
2.5.5 数据表征 | 第58-6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三章 钯催化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C-O键切断与无机铵的交叉偶联反应 | 第71-86页 |
3.1 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与无机铵交叉偶联反应的立题思路 | 第71-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2页 |
3.2.2 钯催化木质素4-O-5模型化合物与无机铵反应合成胺类化合物 | 第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2页 |
3.3.1 木质素4-O-5模型底物与无机铵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72-75页 |
3.3.2 反应底物的扩展 | 第75-78页 |
3.3.3 木质素4-O-5模型底物与氨水偶联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78-80页 |
3.3.4 数据表征 | 第80-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四章 钯催化酚类化合物C-O键切断并与无机铵合成咔唑类化合物 | 第86-117页 |
4.1 咔唑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86-87页 |
4.2 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87-100页 |
4.3 酚类化合物与胺的偶联反应研究进展 | 第100-104页 |
4.3.1 酚类化合物经过衍生物与胺的偶联反应研究 | 第100-103页 |
4.3.2 酚类化合物与胺的直接交叉偶联反应 | 第103-104页 |
4.4 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铵偶联反应的立题思路 | 第104-105页 |
4.5 实验部分 | 第105页 |
4.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05页 |
4.5.2 钯催化2,2'-联苯二酚与无机铵类化合物反应合成咔唑类化合物 | 第105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1页 |
4.6.1 2,2'-联苯二酚与无机铵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 第105-107页 |
4.6.2 取代2,2'-联苯二酚与胺类底物普适性研究 | 第107-108页 |
4.6.3 2,2'-联苯酚与氨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108-109页 |
4.6.4 取代2,2'-联苯二酚与胺类偶联产物的数据表征 | 第109-11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附录 | 第118-14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