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电信号的运动想象分类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脑机接口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1 国外研究状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和的相关知识 | 第14-21页 |
2.1 脑电信号的产生及特点 | 第14-17页 |
2.1.1 脑电信号产生的神经肌理 | 第14-15页 |
2.1.2 脑电信号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产生的生理基础 | 第17-21页 |
2.2.1 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 第17-19页 |
2.2.2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的特点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脑电信号的采集 | 第21-26页 |
3.1 数据采集目的 | 第21页 |
3.2 数据采集平台 | 第21-23页 |
3.3 实验素材 | 第23页 |
3.4 实验对象和环境 | 第23-24页 |
3.5 数据采集流程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脑电信号的特征提取 | 第26-40页 |
4.1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26-27页 |
4.1.1 脑电信号的处理流程 | 第26-27页 |
4.1.2 脑电信号的预处理 | 第27页 |
4.2 频带能量特征提取 | 第27-29页 |
4.2.1 频带能量特征提取原理 | 第27-29页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页 |
4.3 共同空间模式特征提取 | 第29-33页 |
4.3.1 共同空间模式特征提取原理 | 第29-31页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4 脑电信号的其他特征提取方法… | 第33-39页 |
4.4.1 双树复小波 | 第33-37页 |
4.4.2 近似熵 | 第37页 |
4.4.3 两种分析方法比较 | 第37-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脑电信号的模式识别 | 第40-49页 |
5.1 模式识别的主要方法 | 第40-41页 |
5.1.1 无监督学习 | 第40-41页 |
5.1.2 有监督学习 | 第41页 |
5.2 支持向量机分类器 | 第41-48页 |
5.2.1 线性支持向量机 | 第42-44页 |
5.2.2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第44-46页 |
5.2.3 惩罚因子和核参数的寻优 | 第46-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小论文 | 第54-55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