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2.1 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种植类型及时空分布提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基于遥感技术的农作物灌溉面积及时空分布提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时间滞后效应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2.4 农业干旱监测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5 遥感数据源的发展及丰富 | 第21-23页 |
1.3 发展动态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 第23-26页 |
1.3.1 现有方法的总结 | 第23-24页 |
1.3.2 发展动态分析及问题提出 | 第24-2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源 | 第29-43页 |
2.1 河北南部平原区基本概况 | 第30-33页 |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 第30-31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31-32页 |
2.1.3 主要灌区 | 第32页 |
2.1.4 土壤及种植结构 | 第32-33页 |
2.2 典型实验区概况 | 第33-34页 |
2.3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第34-41页 |
2.3.1 多源、多尺度遥感信息数据 | 第34-38页 |
2.3.2 气象及土壤信息数据 | 第38-39页 |
2.3.3 地面实测样本数据 | 第39-40页 |
2.3.4 目视解译样本数据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3章 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时空分布提取 | 第43-77页 |
3.1 基于多源数据构建长时间序列 | 第44-52页 |
3.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源 | 第44-45页 |
3.1.2 数据预处理及数据转换模型 | 第45-46页 |
3.1.3 精度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3.1.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9页 |
3.1.5 基于插补序列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时空分布提取 | 第49-52页 |
3.2 基于决策树分类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时空分布提取 | 第52-56页 |
3.2.1 基于决策树方法农作物信息模型 | 第52页 |
3.2.2 研究区域及数据源 | 第52-53页 |
3.2.3 决策树分类规则的确定 | 第53-54页 |
3.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4-56页 |
3.3 基于广义DEM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时空分布分析方法研究 | 第56-70页 |
3.3.1 基本理论 | 第57-59页 |
3.3.2 模型算法与流程 | 第59-65页 |
3.3.3 新方法实验与验证 | 第65-70页 |
3.4 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 | 第70-75页 |
3.4.1 软件开发背景和意义 | 第70-72页 |
3.4.2 系统功能设计 | 第72-73页 |
3.4.3 系统功能简介 | 第73-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农业灌溉面积及其时空分布提取 | 第77-89页 |
4.1 研究区域与数据源 | 第77-78页 |
4.2 技术方法 | 第78-83页 |
4.2.1 基于地表温度反演方法的灌溉区域提取 | 第78-81页 |
4.2.2 基于植被供水指数方法灌溉区域提取 | 第81-83页 |
4.3 石津灌区灌溉面积提取结果 | 第83-84页 |
4.4 石津灌区灌溉用水量估算 | 第84-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气象因素对不同植被类型时滞效应研究 | 第89-121页 |
5.1 基于阿尔芒模型的时滞效应研究 | 第90-96页 |
5.1.1 阿尔芒时滞模型构建原理 | 第90-92页 |
5.1.2 实验应用及分析 | 第92-96页 |
5.2 基于偏最小二乘模型的时滞效应研究 | 第96-120页 |
5.2.1 偏最小二乘模型理论 | 第96-97页 |
5.2.2 滞后时长界定 | 第97-98页 |
5.2.3 回归策略 | 第98-99页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9-118页 |
5.2.5 实验结果讨论 | 第118-12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6章 农业干旱监测模型研究 | 第121-149页 |
6.1 改进的TVDI干旱监测模型 | 第122-135页 |
6.1.1 数据源及其数据处理 | 第122-123页 |
6.1.2 技术方法 | 第123-128页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8-135页 |
6.2 耦合TVDI和VSWI干旱监测新模型 | 第135-145页 |
6.2.1 技术方法 | 第135页 |
6.2.2 温度供水干旱指数构建 | 第135-137页 |
6.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5页 |
6.3 两类干旱监测模型效果差异性分析 | 第145-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