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基于二次铝灰的地质聚合反应对垃圾飞灰稳固化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1-14页
        1.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现状及其危害第11页
        1.1.2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处理方式第11-12页
        1.1.3 垃圾飞灰性质及其危害第12页
        1.1.4 垃圾飞灰主要处理方法第12-14页
    1.2 地聚物特点及稳固化处理垃圾飞灰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1 地聚物特点第15-16页
        1.2.2 地聚物稳固化处理垃圾飞灰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3 二次铝灰简介第18页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目标第18-19页
        1.4.2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装置第21-27页
    2.1 实验系统第21-23页
        2.1.1 主要实验材料及实验流程第21页
        2.1.2 地聚物稳固化处理垃圾飞灰实验系统第21-22页
        2.1.3 重金属毒性浸出测试系统第22-23页
    2.2 实验主要分析方法及仪器第23-26页
        2.2.1 重金属毒性浸出及浓度测量方法第23-24页
        2.2.2 固化体抗压强度测量方法第24页
        2.2.3 Tessier连续浸提法第24-25页
        2.2.4 垃圾飞灰原样及稳固化处理后固化体的分析方法第25-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三章 碱激活剂添加比例和二次铝灰基质煅烧温度对垃圾飞灰稳固化的影响第27-40页
    3.1 主要实验材料分析第27-28页
        3.1.1 主要实验材料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第27页
        3.1.2 主要实验材料重金属含量和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第27-28页
    3.2 碱激活剂添加比例对垃圾飞灰稳固化的影响第28-31页
        3.2.1 碱激活剂添加比例对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的影响第28-30页
        3.2.2 碱激活剂添加比例对固化体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0-31页
    3.3 二次铝灰基质煅烧温度对垃圾飞灰稳固化的影响第31-34页
        3.3.1 煅烧温度对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的影响第31-33页
        3.3.2 煅烧温度对固化体抗压强度的影响第33-34页
    3.4 垃圾飞灰原样及稳固化处理后固化体重金属形态分布对比第34-36页
    3.5 垃圾飞灰原样及稳固化处理后固化体晶体结构对比第36-37页
    3.6 垃圾飞灰原样及稳固化处理后固化体微观形貌对比第37-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Si/Al摩尔比对垃圾飞灰稳固化的影响第40-47页
    4.1 Si/Al摩尔比对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第40-43页
    4.2 偏高岭土-SiO_2基和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重金属形态分布对比第43-44页
    4.3 偏高岭土-SiO_2基和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晶体结构对比第44-45页
    4.4 偏高岭土-SiO_2基和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微观形貌对比第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养护条件对垃圾飞灰稳固化的影响第47-57页
    5.1 养护时间对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的影响第47-50页
        5.1.1 自然养护时间对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的影响第47-49页
        5.1.2 培养箱内养护时间对固化体重金属毒性浸出特性的影响第49-50页
    5.2 培养箱内养护温度对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稳固化的影响第50-53页
    5.3 不同养护温度下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重金属形态分布第53页
    5.4 不同养护温度下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晶体结构变化第53-54页
    5.5 不同养护温度下二次铝灰-SiO_2基固化体微观形貌变化第54-55页
    5.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7-61页
    6.1 全文总结第57-60页
    6.2 进一步工作建议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链视角下装配式建筑的效益分享机制研究
下一篇:新型金属氧化物-硫化物的制备及其储能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