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实验药理论文

基于系统生物学方法的丹红注射液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机制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6-31页
    1.1 阿霉素心肌毒性的研究进展第16-20页
        1.1.1 氧化应激第16页
        1.1.2 铁代谢第16-17页
        1.1.3 炎症反应第17页
        1.1.4 Ca~(2+)超载第17-18页
        1.1.5 其它机制第18-20页
    1.2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基础第20-23页
    1.3 系统生物学方法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3-28页
        1.3.1 转录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3-24页
        1.3.2 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4-25页
        1.3.3 代谢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5-26页
        1.3.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第26-28页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第28-31页
2 丹红注射液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第31-48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实验部分第32-33页
        2.2.1 仪器、材料与试剂第32页
        2.2.2 实验动物第32页
        2.2.3 样品制备第32-33页
            2.2.3.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第32页
            2.2.3.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32-33页
            2.2.3.3 大鼠血浆样品的制备第33页
        2.2.4 色谱与质谱条件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7页
        2.3.1 丹红注射液的化学成分解析第33-46页
            2.3.1.1 酚酸第43页
            2.3.1.2 黄酮第43-45页
            2.3.1.3 核苷第45页
            2.3.1.4 萜类第45-46页
            2.3.1.5 其它第46页
        2.3.2 丹红注射液的血清原型成分研究第46-47页
    2.4 本章总结第47-48页
3 丹红注射液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的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第48-67页
    3.1 引言第48-49页
    3.2 丹红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第49-57页
        3.2.1 实验部分第49-50页
            3.2.1.1 仪器、材料与试剂第49页
            3.2.1.2 细胞培养第49页
            3.2.1.3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式第49-50页
            3.2.1.4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第50页
            3.2.1.5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第50页
            3.2.1.6 统计学处理第50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50-56页
            3.2.2.1 阿霉素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第50-51页
            3.2.2.2 丹红注射液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第51-52页
            3.2.2.3 丹红注射液对阿霉素诱导的细胞活力的影响第52-53页
            3.2.2.4 丹红注射液对阿霉素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第53-56页
        3.2.3 小结第56-57页
    3.3 丹红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SD大鼠心肌毒性的保护作用第57-65页
        3.3.1 实验部分第57-59页
            3.3.1.1 仪器、材料与试剂第57页
            3.3.1.2 实验动物第57页
            3.3.1.3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式第57-58页
            3.3.1.4 检测指标第58-59页
                3.3.1.4.1 一般情况观察第58页
                3.3.1.4.2 心电图检测第58页
                3.3.1.4.3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第58页
                3.3.1.4.4 心肌组织蛋白含量及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第58-59页
                3.3.1.4.5 心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第59页
            3.3.1.5 统计学处理第59页
        3.3.2 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3.3.2.1 一般情况观察第59页
            3.3.2.2 体重及心脏重量的测定第59-61页
            3.3.2.3 ECG的测定第61-62页
            3.3.2.4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第62-64页
            3.3.2.5 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的检测第64-65页
            3.3.2.6 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第65页
        3.3.3 小结第65页
    3.4 本章总结第65-67页
4 丹红注射液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7-86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实验部分第68-71页
        4.2.1 仪器、材料与试剂第68页
        4.2.2 细胞培养及分组第68页
        4.2.3 样品制备第68-69页
            4.2.3.1 细胞样品的制备第68-69页
            4.2.3.2 QC样品和空白样品的制备第69页
        4.2.4 色谱与质谱条件第69-70页
        4.2.5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学分析第70-71页
        4.2.6 差异代谢物的鉴别第71页
    4.3 结果第71-81页
        4.3.1 方法学验证第71-72页
        4.3.2 所有组间的代谢物表征第72-77页
        4.3.3 阿霉素诱导的代谢物筛选第77-79页
        4.3.4 丹红注射液的干预作用第79-81页
    4.4 讨论第81-84页
    4.5 本章总结第84-86页
5 丹红注射液抗阿霉素心肌毒性作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第86-121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基于基因芯片分析的阿霉素心肌毒性机制研究第87-104页
        5.2.1 材料与方法第87-88页
            5.2.1.1 基因芯片筛选第87页
            5.2.1.2 数据处理及差异基因分析第87页
            5.2.1.3 候选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第87页
            5.2.1.4 PPI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第87-88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88-103页
            5.2.2.1 差异基因的筛选第88-90页
            5.2.2.2 候选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第90-100页
            5.2.2.3 PPI网络的构建及模块分析第100-103页
        5.2.3 小结第103-104页
    5.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丹红注射液抗阿霉素心肌毒性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第104-120页
        5.3.1 材料与方法第104-106页
            5.3.1.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第104页
            5.3.1.2 活性化合物靶点的收集第104页
            5.3.1.3 潜在抗阿霉素心肌毒性靶点的筛选第104页
            5.3.1.4 功能注释及通路分析第104-105页
            5.3.1.5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第105页
            5.3.1.6 RT-PCR法检测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第105-106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106-119页
            5.3.2.1 活性化合物的筛选第106-108页
            5.3.2.2 靶点收集与潜在抗阿霉素心肌毒性靶点的筛选第108-111页
            5.3.2.3 功能注释及通路分析第111-113页
            5.3.2.4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第113-117页
            5.3.2.5 RT-PCR法检测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第117-119页
        5.3.3 小结第119-120页
    5.4 本章总结第120-12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44页
附录第144-169页
作者简历第169-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统计分析法的柔性直流输电换流器开路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下一篇:内侧隔核-海马胆碱能神经环路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