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校园中水供水系统运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 第15-29页 |
2.1 中水供水系统BIM模型创建 | 第15-21页 |
2.1.1 BIM技术在供水管网运维中的优势 | 第15页 |
2.1.2 BIM技术在中水供水系统运维应用思路 | 第15-17页 |
2.1.3 BIM软件Revit的具体实现 | 第17-20页 |
2.1.4 B/S架构BIM应用分析 | 第20-21页 |
2.2 中水供水系统BIM模型轻量化前期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2.2.1 BIM模型轻量化Forge云平台 | 第21页 |
2.2.2 配置Forge云平台开发环境 | 第21-22页 |
2.3 中水供水系统BIM模型轻量化过程研究 | 第22-27页 |
2.3.1 创建Token验证码 | 第22-23页 |
2.3.2 底层数据库OSS | 第23-24页 |
2.3.3 OSS数据转换svf格式文件 | 第24-25页 |
2.3.4 中水供水系统BIM模型Web客户端浏览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校园中水供水系统物联网感知技术研究 | 第29-40页 |
3.1 中水供水管网运维数据采集系统 | 第29-34页 |
3.1.1 NB-IOT技术优势 | 第29页 |
3.1.2 在线监测点布局分析 | 第29-31页 |
3.1.3 NB-IOT数据采集设备 | 第31-32页 |
3.1.4 运维数据采集设备部署 | 第32-34页 |
3.2 中水供水管网运维数据传输系统 | 第34-35页 |
3.2.1 运维数据传输分析 | 第34-35页 |
3.2.2 NB-IOT设备安装要求 | 第35页 |
3.3 中水供水管网运维数据库设计与构建 | 第35-39页 |
3.3.1 系统基础数据库 | 第36页 |
3.3.2 在线监测数据库 | 第36-38页 |
3.3.3 最不利点压力初步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FLUENT的最不利点供水压力数据分析研究 | 第40-57页 |
4.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 第40-42页 |
4.1.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 第40-41页 |
4.1.2 FLUENT应用简介 | 第41-42页 |
4.2 基于FLUENT的最不利点管道前处理 | 第42-46页 |
4.2.1 确定计算域 | 第42页 |
4.2.2 计算管段网格划分 | 第42-45页 |
4.2.3 设置计算管段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4.3 FLUENT求解器配置 | 第46-50页 |
4.3.1 网格配置分析 | 第46-47页 |
4.3.2 参数配置分析 | 第47-49页 |
4.3.3 最不利点压力数据计算初始化 | 第49-50页 |
4.4 基于FLUENT的最不利点压力波动分析 | 第50-55页 |
4.4.1 FLUENT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4.2 计算管段速度分布云图 | 第51-52页 |
4.4.3 采集点截面压力分布云图 | 第52-53页 |
4.4.4 最不利点压力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4.4.5 水力模拟计算误差分析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初步搭建校园中水供水系统智慧运维平台 | 第57-64页 |
5.1 运维平台架构分析 | 第57-58页 |
5.1.1 技术支撑与研发应用 | 第57-58页 |
5.1.2 四大区域场景切换 | 第58页 |
5.1.3 智慧运维平台功能 | 第58页 |
5.2 场景切换 | 第58-62页 |
5.2.1 供水区域场景 | 第58-59页 |
5.2.2 最不利点卫生间场景 | 第59-62页 |
5.3 平台应用 | 第62-63页 |
5.3.1 设备管理 | 第62页 |
5.3.2 运维数据实时显示 | 第62页 |
5.3.3 最不利点压力控制 | 第62页 |
5.3.4 管网漏损控制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