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湖油田樊29块低渗透储层成因及非均质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低渗透储层概念及特征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4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构造特征 | 第19-20页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22-36页 |
3.1 岩石学特征 | 第22-26页 |
3.1.1 岩石颜色 | 第22-23页 |
3.1.2 成分及结构 | 第23页 |
3.1.3 沉积构造 | 第23-24页 |
3.1.4 岩石类型 | 第24-26页 |
3.2 沉积相类型及测井响应特征 | 第26-29页 |
3.2.1 中扇亚相 | 第26-28页 |
3.2.2 外扇亚相 | 第28页 |
3.2.3 湖相泥 | 第28-29页 |
3.3 取心井单井相分析 | 第29-30页 |
3.4 剖面对比相分析 | 第30-33页 |
3.5 平面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 第33-36页 |
第四章 低渗透储层成因分析 | 第36-44页 |
4.1 沉积作用 | 第36-40页 |
4.1.1 粒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2 沉积物源的影响 | 第37页 |
4.1.3 沉积相带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4 碎屑成分的影响 | 第38-40页 |
4.2 成岩作用 | 第40-42页 |
4.2.1 压实作用 | 第40页 |
4.2.2 胶结作用 | 第40-41页 |
4.2.3 溶蚀作用 | 第41-42页 |
4.3 构造作用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4-67页 |
5.1 层内非均质性 | 第44-50页 |
5.1.1 层内夹层类型及特征 | 第44-47页 |
5.1.2 层内夹层分布表征 | 第47-49页 |
5.1.3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 第49-50页 |
5.2 层间非均质性 | 第50-57页 |
5.2.1 单砂层发育特点 | 第50-52页 |
5.2.2 层间隔层发育分类及特征 | 第52-56页 |
5.2.3 层间物性非均质性 | 第56-57页 |
5.3 平面非均质性 | 第57-62页 |
5.3.1 砂体平面展布形态 | 第57-59页 |
5.3.2 小层平面物性变化 | 第59-62页 |
5.4 微观非均质性 | 第62-64页 |
5.4.1 储层孔隙类型 | 第62-63页 |
5.4.2 孔喉结构特征 | 第63-64页 |
5.5 综合评价储层非均质性 | 第64-67页 |
5.5.1 非均质综合指数法 | 第64-65页 |
5.5.2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评价 | 第65-67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