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一)志愿服务 | 第16页 |
(二)志愿服务精神 | 第16-17页 |
(三)志愿者 | 第17页 |
(四)志愿服务组织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长春市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一、长春市志愿服务组织领导情况 | 第20页 |
二、长春市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第20-21页 |
三、长春市志愿服务站(点)建设情况 | 第21页 |
四、长春市志愿服务文化建设情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长春市志愿服务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 | 第22-26页 |
一、长春市志愿服务发展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一)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 | 第22页 |
(二)志愿服务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22页 |
(三)缺乏专业的人才队伍 | 第22-23页 |
(四)缺乏科学专业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 | 第23页 |
(五)志愿服务氛围有待提升 | 第23页 |
二、长春市志愿服务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23-26页 |
(一)缺乏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 | 第23-24页 |
(二)缺乏对志愿主体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 第24页 |
(三)缺乏专业化培训与工作指导 | 第24页 |
(四)信息化建设落后 | 第24-25页 |
(五)志愿服务文化认同亟待加强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志愿服务典型做法及经验借鉴 | 第26-30页 |
一、国内典型做法 | 第26-27页 |
(一)深圳做法 | 第26-27页 |
(二)廊坊做法 | 第27页 |
(三)香港做法 | 第27页 |
二、国外典型做法 | 第27-28页 |
(一)美国做法 | 第28页 |
(二)英国做法 | 第28页 |
三、国内外志愿服务发展经验借鉴 | 第28-30页 |
(一)国内经验借鉴 | 第28-29页 |
(二)国外经验借鉴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推进长春市志愿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0-38页 |
一、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全市统一的志愿服务领导机构 | 第30-31页 |
(一)建立健全长春市志愿服务联合会 | 第30页 |
(二)构建长春市志愿服务机构体系 | 第30-31页 |
二、以制度化保障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 第31-32页 |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 第31页 |
(二)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 第31-32页 |
三、着眼重点领域,带动志愿服务均衡发展 | 第32页 |
(一)加快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第32页 |
(二)积极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 第32页 |
(三)积极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 | 第32页 |
四、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春市志愿服务联盟体系 | 第32-34页 |
(一)组建社区志愿服务联盟 | 第33页 |
(二)组建高校志愿服务联盟 | 第33页 |
(三)组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联盟 | 第33-34页 |
(四)组建文明单位志愿服务联盟 | 第34页 |
五、立足平台、项目、站(点)建设,营造志愿服务浓厚氛围 | 第34-38页 |
(一)强化志愿服务的宣传推广 | 第34页 |
(二)强化志愿服务平台建设 | 第34-36页 |
(三)强化志愿服务站(点)建设 | 第36页 |
(四)强化志愿服务项目建设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