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扰控制技术在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现代控制策略的发展 | 第10-11页 |
·无速度传感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课题的提出及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其矢量控制 | 第14-31页 |
·坐标变换原理 | 第14-17页 |
·坐标变换的基本思路和四种坐标系 | 第14-15页 |
·坐标变换基本规律 | 第15-17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7-22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特点 | 第17-18页 |
·电机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电机在两相静止α-β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页 |
·电机在两相同步旋转d-q 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20-22页 |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22-26页 |
·矢量控制原理 | 第22-23页 |
·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策略分析 | 第23-26页 |
·电压空间矢量控制技术 | 第26-30页 |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 | 第26-28页 |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算法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自抗扰控制 | 第31-45页 |
·自抗扰控制技术的发展 | 第31-38页 |
·PID 的优缺点 | 第31-32页 |
·线性与非线性状态反馈 | 第32-34页 |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 | 第34-36页 |
·扩张状态观测器及其作用 | 第36-38页 |
·自抗扰控制器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38-41页 |
·自抗扰控制器结构 | 第38-39页 |
·自抗扰控制器的控制范围 | 第39-40页 |
·自抗扰控制器参数调整的规律 | 第40-41页 |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PMSM 伺服系统 | 第41-44页 |
·PMSM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第41-43页 |
·自抗扰控制器性能仿真分析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自抗扰控制的优化设计 | 第45-59页 |
·自抗扰控制器的优化设计 | 第45-51页 |
·自抗扰控制器的优化算法及参数整合 | 第45-48页 |
·优化算法的有效性分析及仿真验证 | 第48-49页 |
·PMSM 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优化设计 | 第49-51页 |
·基于时间尺度的ADRC 参数整定 | 第51-53页 |
·永磁同步电机时间尺度 | 第51-52页 |
·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 第52-53页 |
·PMSM 伺服系统优化自抗扰控制的建模与仿真 | 第53-56页 |
·仿真模块搭建及参数设置 | 第53-54页 |
·启动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页 |
·控制器鲁棒性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电机正反转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页 |
·基于优化ADRC 的无速度传感器技术 | 第56-58页 |
·转速辨识器的设计 | 第56-57页 |
·无速度传感器仿真分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软硬件实现 | 第59-72页 |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59-65页 |
·系统主回路电路 | 第60页 |
·智能功率模块电路 | 第60-61页 |
·电流检测电路 | 第61-62页 |
·初始位置及速度检测电路 | 第62-63页 |
·保护及故障处理电路 | 第63-65页 |
·软件实现及算法分析 | 第65-69页 |
·主程序设计 | 第65-66页 |
·定时器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第66-68页 |
·优化自抗扰控制器算法子程序设计 | 第68页 |
·其他中断子程序设计 | 第68-69页 |
·系统实验调试与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实验硬件平台搭建 | 第69-70页 |
·实验波形及分析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