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研究
摘要 | 第2-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概述 | 第17-22页 |
第一节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的概念 | 第17页 |
第二节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的特征 | 第17-19页 |
一、虚假陈述 | 第17-18页 |
二、连带责任 | 第18页 |
三、赔付时间提前 | 第18-19页 |
四、有权进行追偿 | 第19页 |
第三节 建立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的意义 | 第19-22页 |
一、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 第19-20页 |
二、快速稳定证券市场 | 第20-21页 |
三、提高证券市场的业务水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案例分析 | 第22-32页 |
第一节 案情介绍 | 第22-23页 |
一、万福生科案 | 第22页 |
二、海联讯案 | 第22-23页 |
三、欣泰电气案 | 第23页 |
第二节 先行赔付协议的性质 | 第23-25页 |
第三节 赔付的内容 | 第25-30页 |
一、赔付范围 | 第25-28页 |
二、补偿金额的计算 | 第28-30页 |
第四节 专项补偿基金 | 第30-32页 |
一、专项补偿基金的运作 | 第30-31页 |
二、补偿金的支付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的不足 | 第32-37页 |
第一节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先行赔付的主体范围过小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赔付协议的效力问题 | 第34-35页 |
一、和解协议缺乏执行力 | 第34-35页 |
二、和解协议对第三人的效力问题 | 第35页 |
第四节 赔付方案制定的程序有缺失 | 第35-36页 |
第五节 对先行赔付主体保护的不足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的完善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 第37页 |
一、明确先行赔付制度的法律地位 | 第37页 |
二、加速相关细则的出台 | 第37页 |
第二节 完善先行赔付的实体制度 | 第37-41页 |
一、扩大赔付主体的范围 | 第37-39页 |
二、先行赔付范围和金额 | 第39页 |
三、明确赔付协议的效力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先行赔付制度的程序构造 | 第41-43页 |
一、签订赔付协议环节 | 第41页 |
二、增加听证环节 | 第41-43页 |
第四节 对先行赔付主体的保护问题 | 第43-46页 |
一、完善先行赔付制度的代位求偿权 | 第43-44页 |
二、引入保险机制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