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司法归责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序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1-16页 |
(一) 归纳概念构成 | 第12页 |
(二) 分析不法变异 | 第12-13页 |
(三) 考察归责障碍 | 第13-14页 |
(四) 探讨归责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概念阐述 | 第16-23页 |
第一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一、与计算机犯罪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二、类型划分中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主要特征 | 第18-23页 |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事实特征 | 第19-20页 |
(一) 加害与被害的匿名性 | 第19页 |
(二) 行为与结果的分离性 | 第19-20页 |
(三) 责任与主体的扩散性 | 第20页 |
二、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法律特征 | 第20-23页 |
(一)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法益侵害性 | 第21页 |
(二)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预防必要性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教义学分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不法构成 | 第23-26页 |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行为变形 | 第23-25页 |
(一) 行为对象向虚拟物上转移 | 第23-24页 |
(二) 行为方式更加多元化 | 第24页 |
(三) 行为模式采用一对多模式 | 第24-25页 |
二、传统犯罪网络化的不法变异 | 第25-26页 |
(一) 法益侵害的严重化 | 第25页 |
(二) 不法结构的分散化 | 第25-26页 |
(三) 可罚时点的早期化 | 第26页 |
第二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归责构造 | 第26-33页 |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归责障碍 | 第26-30页 |
(一) 共犯从属性说的处罚间隙 | 第27-28页 |
(二) 犯罪参与体系的理论质疑 | 第28-29页 |
(三) 共同意思联络的适用例外 | 第29页 |
(四)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国别管辖冲突 | 第29-30页 |
二、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归责变迁 | 第30-33页 |
(一) 由事后归责向事前归责转向 | 第30-31页 |
(二) 由从属归责向独立归责转向 | 第31-32页 |
(三) 由行为归责到监管责任转向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司法归责 | 第33-49页 |
第一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归责探讨 | 第33-41页 |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归责结构 | 第33-35页 |
(一) 层级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二) 归责基础探讨 | 第34-35页 |
二、传统犯罪网络化的纵向归责 | 第35-38页 |
(一) 预备行为归责分析 | 第35-36页 |
(二) 帮助行为归责分析 | 第36-37页 |
(三) 教唆行为归责分析 | 第37-38页 |
三、传统犯罪网络化的横向归责 | 第38-41页 |
(一) 网络内容提供者定性 | 第39页 |
(二) 网络平台提供者定性 | 第39-40页 |
(三) 网络工具提供者定性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刑事管辖 | 第41-49页 |
一、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刑事管辖权理论困境 | 第41-42页 |
(一) 传统属地管辖权理论困境 | 第41-42页 |
(二) 传统属人管辖权理论困境 | 第42页 |
(三) 传统保护管辖权理论困境 | 第42页 |
二、国外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的基本立场 | 第42-44页 |
(一) 美国联邦规定 | 第42-43页 |
(二) 英国规定及司法判例 | 第43-44页 |
(三) 《网络犯罪公约》规定 | 第44页 |
三、传统犯罪网络化刑事管辖权的理论探讨 | 第44-46页 |
(一) 网址管辖理论 | 第45页 |
(二) 管辖权相对论 | 第45-46页 |
(三) 有限管辖权理论 | 第46页 |
四、传统犯罪网络化的刑事管辖权原则 | 第46-49页 |
(一) 诉讼便利原则 | 第46-47页 |
(二) 确立最先立案原则 | 第47页 |
(三) 确立国际间管辖权磋商原则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