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19页 | 
| Abstract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6页 |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第22-26页 | 
| 1.2 氨基酸的研究意义 | 第26-34页 | 
| 1.2.1 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26页 | 
| 1.2.2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 第26-27页 | 
| 1.2.3 氨基酸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浓度,氨基酸碳的含量占有机物碳含量的百分比(AA-carbon yield(%)) | 第27-29页 | 
| 1.2.4 氨基酸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氨基酸组分变化 | 第29-31页 | 
| 1.2.5 氨基酸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数据统计分析(PCA,principalcomponent analysis) | 第31-32页 | 
| 1.2.6 氨基酸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降解常数值(DI,degradation index) | 第32-33页 | 
| 1.2.7 氨基酸在海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手性氨基酸 | 第33-34页 |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34-36页 | 
| 1.3.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4-35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35-36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 第36-52页 | 
| 2.1 研究区域背景 | 第36-40页 | 
| 2.1.1 珠江径流支流输入概况 | 第36-38页 | 
| 2.1.2 珠江口的物理混合概况 | 第38页 | 
| 2.1.3 珠江口的生物地球化学概况 | 第38页 | 
| 2.1.4 珠江口的污染输入概况—营养盐 | 第38-39页 | 
| 2.1.5 南海北部海域的水文气候概况 | 第39-40页 | 
| 2.2 样品采集 | 第40-42页 | 
| 2.3 基本参数分析 | 第42-43页 | 
| 2.3.1 DO, DIC, pH, TA, nutrients | 第42页 | 
| 2.3.2 DOC,POC,pigments | 第42-43页 | 
| 2.4 样品分析 | 第43-52页 | 
| 2.4.1 试剂与仪器 | 第43-45页 | 
| 2.4.2 样品前处理 | 第45-46页 | 
| 2.4.3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条件 | 第46-48页 | 
| 2.4.4 质量控制和定量方法 | 第48-50页 | 
| 2.4.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溶解态氨基酸对溶解有机物质(DOM)的表征及其对珠江口DOM生物活性和转化过程的指示作用 | 第52-81页 | 
| 3.1 珠江口不同区域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 | 第52-60页 | 
| 3.1.1 珠江口上游区域,中游区域以及下游区域物理生物化学参数的混合行为 | 第53-56页 | 
| 3.1.2 珠江口上游区域,中游区域以及下游区域物理生物化学参数以及有机物的垂直分布 | 第56-60页 | 
| 3.2 DOM在珠江口不同区域的生产和转化过程 | 第60-74页 | 
| 3.2.1 DOM在珠江口上游,中游区域的活性,生产以及转化过程 | 第60-67页 | 
| 3.2.2 下游表层生物生产和深层矿化作用对POM,DOM活性以及转化的影响 | 第67-74页 | 
| 3.3 珠江口不同区域DOM和POM性质的比较 | 第74-79页 | 
| 3.3.1 主成分分析—TDAA+ PHAA | 第74-75页 | 
| 3.3.2 降解常数—POM和DOM | 第75-7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四章 DOM在珠江冲淡水区域的积累及其向邻近陆架海洋迁移和转化过程 | 第81-102页 | 
| 4.1 研究区域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 | 第81-88页 | 
| 4.1.1 研究区域的划分—物理上的温盐分布 | 第82-84页 | 
| 4.1.2 珠江冲淡水区域物理生物化学参数的混合行为 | 第84-85页 | 
| 4.1.3 南海水体以及上升流区域生物化学参数和有机物随深度变化的垂直分布 | 第85-88页 | 
| 4.2 DOM在珠江冲淡水区域,沿岸上升流区域以及南海水体区域的分布,活性和转化过程 | 第88-100页 | 
| 4.2.1 珠江冲淡水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活性DOM积累的现象 | 第88-92页 | 
| 4.2.2 珠江冲淡水初级生产力较高区域活性DOM积累的机制 | 第92-97页 | 
| 4.2.3 传输到陆架海域DOM的转化 | 第97-10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 5.3 展望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4页 | 
| 附录 | 第114-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