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水下无线光通信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2.1 高速蓝绿光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2 水下高灵敏度通信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3 水下无线光通信工程样机研制及海试进展 | 第19-21页 |
1.2.4 水下无线光通信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传输信道分析及技术体制 | 第22-70页 |
2.1 深海环境特点 | 第22-30页 |
2.1.1 深海工作环境特点及其对无线光通信的影响 | 第22-27页 |
2.1.2 深海主要光学现象 | 第27-30页 |
2.2 深海信道传输对通信光信号的影响分析 | 第30-52页 |
2.2.1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光子传输模型 | 第31-35页 |
2.2.2 深海信道对光信号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 第35-39页 |
2.2.3 深海信道对光信号时域特征和到达角的影响 | 第39-48页 |
2.2.4 水中光学偏振退化研究 | 第48-51页 |
2.2.5 深海信道传输对无线光信号的影响小结 | 第51-52页 |
2.3 深海双向信道中的后向散射干扰研究 | 第52-66页 |
2.3.1 双向光信号传输模型 | 第52-56页 |
2.3.2 不同出射角下的后向散射干扰 | 第56-58页 |
2.3.3 不同接收视场下的后向散射干扰 | 第58-61页 |
2.3.4 通信终端中收发机不同间距下的后向散射干扰 | 第61-63页 |
2.3.5 不同传输距离下的后向散射干扰 | 第63-65页 |
2.3.6 抑制双向通信链路中后向散射干扰的方法 | 第65-66页 |
2.4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 第66-68页 |
2.4.1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系统总体结构 | 第66-68页 |
2.4.2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工作流程 | 第68页 |
2.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三章 基于蓝光LED阵列的水下高功率大角度发射技术 | 第70-112页 |
3.1 深海无线光通信大出射角发射技术方案设计 | 第70-79页 |
3.1.1 通信光源的选择 | 第70-71页 |
3.1.2 调制格式 | 第71-73页 |
3.1.3 调制信号的实现 | 第73-78页 |
3.1.4 大出射角发射方案 | 第78-79页 |
3.2 基于LED阵列的高速大功率蓝光信号调制 | 第79-97页 |
3.2.1 LED发光原理及影响调制带宽的因素 | 第79-81页 |
3.2.2 基于LED阵列的大功率蓝光信号调制电路研究 | 第81-85页 |
3.2.3 蓝光LED阵列出射光功率特性 | 第85-88页 |
3.2.4 蓝光LED阵列调制特性 | 第88-93页 |
3.2.5 蓝光LED阵列长时间工作稳定性 | 第93-97页 |
3.3 LED阵列输出光信号的二次配光 | 第97-103页 |
3.3.1 LED二次配光透镜的设计 | 第97-102页 |
3.3.2 LED阵列二次配光透镜透过率测试 | 第102页 |
3.3.3 LED阵列二次配光后的辐射强度测试 | 第102-103页 |
3.4 发射机水密封装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103-111页 |
3.4.1 水密封装 | 第103-106页 |
3.4.2 水中发射机指向对通信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 | 第106-111页 |
3.5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基于PMT的水下高灵敏度宽视场接收技术 | 第112-130页 |
4.1 深海无线光通信宽视场接收方案设计 | 第112-114页 |
4.2 大视场信号接收 | 第114-119页 |
4.2.1 理想情况下的大面积无透镜PMT接收视场 | 第114-116页 |
4.2.2 水密封装对视场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4.3 高灵敏度光信号检测及通信数据恢复 | 第119-122页 |
4.4 无线光通信传输性能水池测试 | 第122-125页 |
4.4.1 通信系统传输距离的测试 | 第122-124页 |
4.4.2 水中接收端指向变化对通信性能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4.5 无线光通信传输性能外场测试 | 第125-127页 |
4.6 小结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 基于半双工模式的后向散射干扰抑制 | 第130-138页 |
5.1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后向散射抑制方案设计 | 第130-132页 |
5.2 深海双向无线光通信控制模块研制及测试 | 第132-137页 |
5.3 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8-140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 | 第138-139页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4页 |
附录 缩略词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