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摄影测量学与测绘遥感论文--测绘遥感技术论文

多时相极化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博士论文创新点第5-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20页
        1.1.1 极化SAR系统的发展第15-18页
        1.1.2 极化SAR理论及应用第18-19页
        1.1.3 研究意义第19-20页
    1.2 变化检测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20-24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2 存在的难点第23-24页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1 研究目标第24页
        1.3.2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 章节安排第25-26页
第二章 极化SAR基本理论与变化检测预处理第26-42页
    2.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第26-31页
        2.1.1 极化椭圆第28-29页
        2.1.2 Jones矢量第29-30页
        2.1.3 Stokes矢量第30-31页
    2.2 极化SAR数据的矩阵描述第31-34页
        2.2.1 Sinclair矩阵与散射矢量第31-33页
        2.2.2 协方差矩阵与相干矩阵第33-34页
    2.3 极化SAR数据统计特性第34-37页
        2.3.1 单极化SAR影像的统计特性第35-36页
        2.3.2 全极化SAR影像的统计特性第36-37页
    2.4 多时相极化SAR影像的预处理第37-40页
        2.4.1 几何和辐射校正第37-38页
        2.4.2 滤波第38页
        2.4.3 配准第38-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基于统计模型的多时相PolSAR非监督变化检测第42-72页
    3.1 传统的非监督变化检测方法第42-49页
        3.1.1 传统非监督变化检测差异影像提取方法第43-45页
        3.1.2 传统非监督变化检测阈值分割第45-48页
        3.1.3 精度评价第48-49页
    3.2 基于假设检验和改进K&I阈值的PolSAR变化检测第49-54页
        3.2.1 假设检验第50-51页
        3.2.2 改进的K&I自动阈值选取算法第51-53页
        3.2.3 改进的多时相全极化SAR影像变化检测方法第53-54页
    3.3 实验分析第54-70页
        3.3.1 实验数据介绍第54-56页
        3.3.2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56-70页
        3.3.3 实验结论第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基于相似度测度的联合分类监督变化检测第72-96页
    4.1 监督变化检测的基本流程第72-76页
        4.1.1 基于复Wishart分类器的PCC变化检测第73-75页
        4.1.2 基于相似度测度和K均值聚类联合变化检测第75-76页
    4.2 基于假设检验和K&I的联合分类变化检测方法第76-79页
        4.2.1 分类参考点的选择第77页
        4.2.2 相似度测度第77-78页
        4.2.3 基于相似度测度的联合分类变化检测方法第78-79页
    4.3 实验分析第79-95页
        4.3.1 实验数据介绍第80-82页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82-94页
        4.3.3 实验结论第94-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五章 联合PolSAR和InSAR技术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第96-118页
    5.1 InSAR的基本原理第96-105页
        5.1.1 InSAR原理第97-99页
        5.1.2 InSAR相干性估计第99-103页
        5.1.3 形变监测第103-105页
    5.2 联合PolSAR和InSAR技术的湿地水位变化监测第105-110页
        5.2.1 InSAR干涉图第105-107页
        5.2.2 InSAR相干图第107页
        5.2.3 利用PolSAR技术湿地表面覆盖类型变化研究第107-109页
        5.2.4 整体技术流程第109-110页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110-117页
        5.3.1 实验区域及实验数据介绍第110-112页
        5.3.2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12-116页
        5.3.3 实验结论第116-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8-120页
    6.1 本文主要创新和结论第118-119页
    6.2 研究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5页
攻博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35-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调节性T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S公司员工绩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