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层组织的宣传研究--基于133团实证调查的受众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宣传”之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兵团”之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4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设计方案 | 第15-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创新及不足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兵团社会环境及宣传历程概述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兵团的社会环境概述 | 第18-20页 |
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特殊”兵团 | 第18-19页 |
二、调查地第八师133团社会环境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兵团宣传工作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一、教育引导为主的奠基阶段 | 第20页 |
二、重视文化生活的发展阶段 | 第20-21页 |
三、文革十年带来的挫折阶段 | 第21-22页 |
四、与时俱进的蓬勃发展阶段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第八师133团宣传要素的问卷分析 | 第23-36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3页 |
第二节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一、被调查者的自然属性 | 第24页 |
二、被调查者的社会属性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受调查者的媒介接触情况调查 | 第26-30页 |
一、媒介拥有情况 | 第26-27页 |
三、空闲时间活动安排 | 第27-28页 |
三、收入与空闲时间活动安排交叉分析 | 第28-30页 |
第四节 133团基层组织的宣传满意度调查分析 | 第30-34页 |
一、受调查者感兴趣宣传内容调查 | 第30-31页 |
二、受调查者认可的宣传方式调查 | 第31-32页 |
三、受调查者获取团场信息的渠道调查 | 第32-33页 |
四、受调查者接触的宣传设施调查 | 第33-34页 |
第五节 受调查者对团场宣传要素的评价及诉求 | 第34-36页 |
一、受调查者对团场宣传要素的评价 | 第34-35页 |
二、受调查者对团场宣传工作的诉求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兵团基层组织宣传中的特点及困境分析 | 第36-41页 |
第一节 兵团基层组织宣传的特点分析 | 第36-37页 |
一、作为宣传者体系的完整性 | 第36页 |
二、作为宣传文化方式的多样性 | 第36-37页 |
三、作为受众群体构成的复杂性 | 第37页 |
第二节 兵团基层组织宣传中的困境分析 | 第37-41页 |
一、宣传者:任务重理念旧 | 第38-39页 |
二、受众群体:输入少意见多 | 第39页 |
三、宣传渠道:媒介多反馈难 | 第39-40页 |
四、宣传内容与方式:理论多创新少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关于进一步推动兵团基层组织宣传的思考 | 第41-45页 |
第一节 宣传者理念的更新 | 第41-42页 |
一、宣传理念向传播理念的转变 | 第41页 |
二、宣传系统向政府全员的转变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媒介素养与受众话语权的提升 | 第42-43页 |
一、官方语体向受众语体的转变 | 第42页 |
二、提升团场职工群体的媒介素养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多元开放宣传渠道的创建 | 第43-44页 |
一、融合各种媒介资源 | 第43页 |
二、主动承办文体活动 | 第43-44页 |
第四节 宣传方式的变革与转变 | 第44-45页 |
一、宣传需联系实际情况 | 第44页 |
二、注重宣传的“第三人效果” | 第44页 |
三、宣传内容与文化的融合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一 | 第52-57页 |
附录二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