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网络诽谤内容的界定 | 第10-11页 |
1.2.2 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 | 第11-12页 |
1.2.3 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界定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1.4.1 创新点 | 第13页 |
1.4.2 重点和难点 | 第13-14页 |
2 网络诽谤犯罪及客观要件概述 | 第14-20页 |
2.1 网络诽谤犯罪的概念 | 第14页 |
2.2 网络诽谤犯罪的特征 | 第14-17页 |
2.2.1 时效性 | 第15页 |
2.2.2 广泛性 | 第15页 |
2.2.3 隐蔽性 | 第15-16页 |
2.2.4 危害结果严重性 | 第16-17页 |
2.3 网络诽谤犯罪与相关概念之界分 | 第17-18页 |
2.3.1 与言论自由的界分 | 第17页 |
2.3.2 与寻衅滋事罪的界分 | 第17-18页 |
2.3.3 与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的界分 | 第18页 |
2.3.4 与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界定 | 第18页 |
2.4 网络诽谤犯罪客观要件的内涵 | 第18-20页 |
3 网络诽谤犯罪客观要件界定的现状 | 第20-24页 |
3.1 网络诽谤内容:谨慎审查内容虚假性 | 第21-22页 |
3.2 网络诽谤行为:严格认定单纯散布行为 | 第22页 |
3.3 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科学适用“量化标准” | 第22-24页 |
4 网络诽谤犯罪客观要件界定的争议 | 第24-29页 |
4.1 网络诽谤内容的界定争议 | 第24页 |
4.2 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争议 | 第24-26页 |
4.2.1 单纯散布行为是否构罪 | 第24-25页 |
4.2.2 网络诽谤行为是否需要公然性 | 第25页 |
4.2.3 特殊网络诽谤行为对象是否需要区分处理 | 第25-26页 |
4.3 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界定争议 | 第26-29页 |
4.3.1 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是否存在客观归罪嫌疑 | 第26-27页 |
4.3.2 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是否能准确反映真实结果情节严重 | 第27-28页 |
4.3.3 情节严重的“量化标准”的计算是否具有科学性 | 第28-29页 |
5 域外关于网络诽谤犯罪客观要件的界定 | 第29-31页 |
5.1 域外关于网络诽谤内容的界定 | 第29页 |
5.2 域外关于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 | 第29页 |
5.3 域外关于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界定 | 第29-31页 |
6 网络诽谤犯罪客观要件界定之完善 | 第31-44页 |
6.1 网络诽谤内容的界定 | 第31-33页 |
6.1.1 诽谤内容是虚假事实 | 第31-32页 |
6.1.2 区分虚假事实与评价性言论 | 第32-33页 |
6.2 网络诽谤行为的界定 | 第33-39页 |
6.2.1 捏造并散布的行为:无中生有且无需具备公然性 | 第34-36页 |
6.2.2 篡改并散布:对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 | 第36页 |
6.2.3 恶意散布:单纯散布行为须达到“情节恶劣”程度 | 第36-37页 |
6.2.4 行为对象:区分处理 | 第37-39页 |
6.3 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界定 | 第39-44页 |
6.3.1 以被害人的实际损害(名誉受损)为主要认定标准 | 第39-40页 |
6.3.2 完善“量化标准”计算的合理性 | 第40-42页 |
6.3.3 关于“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的认定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附录1: 2014年网络诽谤犯罪案件汇总表 | 第45-47页 |
附录2: 2015年网络诽谤犯罪案件汇总表 | 第47-50页 |
附录3: 2016年网络诽谤犯罪案件汇总表 | 第50-55页 |
附录4: 2017年网络诽谤犯罪案件汇总表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