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钛及钛合金的基本性质与应用 | 第14-18页 |
1.2.1 钛及钛合金的基本性质 | 第14-15页 |
1.2.2 钛及钛合金的应用 | 第15-18页 |
1.3 钛资源分布 | 第18-19页 |
1.3.1 全球分布概况 | 第18页 |
1.3.2 我国分布概况 | 第18-19页 |
1.4 钛及钛合金制备方法与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1.4.1 金属钛的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4.2 钛合金制备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5 国内外钛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8-31页 |
1.5.1 国外钛工业现状 | 第28-29页 |
1.5.2 中国钛工业现状 | 第29-30页 |
1.5.3 钛工业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6.1 课题的提出 | 第31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2章 钛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熔盐电解制取T的实验研究 | 第32-47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熔盐体系的选择 | 第32页 |
2.3 Na_2TiO_3-CaF_2-CaCl_2熔盐体系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32-35页 |
2.3.1 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2.3.2 实验装置 | 第33页 |
2.3.3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2.4 KF-KCl-K_2TiF_6熔盐体系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35-36页 |
2.4.1 实验原料 | 第35页 |
2.4.2 实验装置 | 第35页 |
2.4.3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2.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36页 |
2.5 KF-KCl-K_2Ti_6O_(13)熔盐体系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36-41页 |
2.5.1 实验原料 | 第36页 |
2.5.2 实验装置 | 第36-37页 |
2.5.3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2.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7-41页 |
2.6 以TiO+C为阳极熔盐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41-46页 |
2.6.1 TiO+C可溶性阳极的制备 | 第41-42页 |
2.6.2 无隔板电解槽TiO+C可溶性阳极熔盐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42-44页 |
2.6.3 隔板式电解槽TiO+C可溶性阳极熔盐电解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44-4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碳热氯化-熔盐电解制取钛的实验研究 | 第47-78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碳热氯化-熔盐电解制取钛的技术原理与热力学分析 | 第47-50页 |
3.2.1 技术原理 | 第47-48页 |
3.2.2 热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3.3 碳热氯化-熔盐电解制取金属钛实验 | 第50-53页 |
3.3.1 熔盐电解实验 | 第50-51页 |
3.3.2 电化学分析实验 | 第51-52页 |
3.3.3 分析检测方法 | 第52-53页 |
3.4 电解后坩埚、阳极和阴极的形貌 | 第53页 |
3.5 NaCl-CaCl_2熔盐体系的电解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70页 |
3.5.1 NaCl-CaCl_2熔盐体系阳极球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3.5.2 电解电压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54-59页 |
3.5.3 阳极球配碳比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59-61页 |
3.5.4 电解温度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61-64页 |
3.5.5 电解时间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64-66页 |
3.5.6 NaCl-CaCl_2熔盐体系电解机理分析 | 第66-70页 |
3.6 NaCl-KCl熔盐体系的电解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3.6.1 NaCl-KCl熔盐体系阳极球稳定性研究 | 第70-71页 |
3.6.2 电解电压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 第71-75页 |
3.6.3 NaCl-KCl熔盐体系电解机理分析 | 第75-7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78-108页 |
4.1 引言 | 第78页 |
4.2 铝热还原Na_2TiF_6的热力学分析 | 第78-82页 |
4.2.1 铝作为还原剂的可行性分析 | 第78-79页 |
4.2.2 铝热还原Na_2TiF_6的热力学分析 | 第79-81页 |
4.2.3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过程的TG-DSC热分析 | 第81-82页 |
4.3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过程热分析动力学研究 | 第82-86页 |
4.3.1 非等温热分析研究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82-83页 |
4.3.2 Freeman-carroll法推算热分析动力学参数 | 第83-85页 |
4.3.3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过程热分析动力学计算 | 第85-86页 |
4.4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的实验研究 | 第86-107页 |
4.4.1 实验 | 第86-88页 |
4.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8-106页 |
4.4.3 铝热还原Na_2TiF_6过程机理 | 第106-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5章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Al合金的实验研究 | 第108-121页 |
5.1 引言 | 第108页 |
5.2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Al合金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108-109页 |
5.3 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Al合金的实验研究 | 第109-119页 |
5.3.1 实验原料 | 第109页 |
5.3.2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5.3.4 铝热还原过程TG-DSC分析及热分析动力学计算 | 第114-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含钛冰晶石二次铝热还原的实验研究 | 第121-130页 |
6.1 引言 | 第121页 |
6.2 两段铝热还原Na_2TiF_6制取Ti/Ti-Al合金的工艺流程 | 第121-122页 |
6.3 含钛冰晶石二次铝热还原实验 | 第122-123页 |
6.3.1 实验原料 | 第122页 |
6.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122-123页 |
6.4 含钛冰晶石二次铝热还原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3-128页 |
6.4.1 Al-Ti合金产物的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第123页 |
6.4.2 铝热还原含钛冰晶石过程TG-DSC分析 | 第123-124页 |
6.4.3 Al粉配入量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6.4.4 还原温度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6.4.5 保温时间对还原过程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6.5 两段铝热还原法制取Ti/Ti-Al合金技术优势 | 第128-12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30-133页 |
7.1 结论 | 第130-131页 |
7.2 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