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梳理 | 第11-13页 |
| (一)载有“金头妖僧事件”的方志谱牒资料 | 第12页 |
| (二)《田佑恭墓志铭》《田氏宗谱·少师公家谱原序》的发现 | 第12页 |
| (三)《元至正间金头妖僧叛乱之误》解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文献法 | 第13页 |
| (二)历史人类学研究法 | 第13-14页 |
| 四、创新之处 | 第14页 |
| 五、相关概念阐释及其界定 | 第14-16页 |
| 第一章“金头妖僧事件”迥异的历史书写 | 第16-25页 |
| 一、“金头妖僧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主人公的不同记载 | 第17-22页 |
| (一)各种文献对事件发生时间的不同记载 | 第17-18页 |
| (二)各种文献对事件主人公的不同记载 | 第18-22页 |
| 二、事件发生的缘由与涉及范围的不同记载 | 第22-25页 |
| (一)各种文献对事件发生缘由的不同记载 | 第22页 |
| (二)各种文献对事件涉及的范围记载大体一致 | 第22-25页 |
| 第二章“金头妖僧事件”的历史真相考辨 | 第25-37页 |
| 一、金头妖僧事件发生时间考 | 第25-33页 |
| (一)“隋大业说”、“北宋大观说”和“元至正说”之辩 | 第25-29页 |
| (二)南宋绍兴说的史料佐证 | 第29-33页 |
| 二、征剿与抗争—双方主帅的真实面目 | 第33-37页 |
| (一)征剿主帅田佑恭、张应隆、田宗显、安崇诚之考辨 | 第33-34页 |
| (二)抗争主帅—金头妖僧身份考辨 | 第34-37页 |
| 第三章“金头妖僧事件”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 第37-47页 |
| 一、金头妖僧事件的历史背景 | 第37-44页 |
| (一)荆楚王辟、郭守忠等领导的灾民暴动 | 第37-39页 |
| (二)南宋在黔渝地区的治理规制 | 第39-44页 |
| 二、“金头妖僧事件”对黔渝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 | 第44-47页 |
| (一)黔渝地区“赶苗夺业”运动的开端 | 第44-45页 |
| (二)对黔渝地区土司的产生影响深远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