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宏观层面 | 第11-13页 |
1.1.1.1 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11页 |
1.1.1.2 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13页 |
1.1.2 微观层面 | 第13页 |
1.1.2.1 提供全新的景观视角 | 第13页 |
1.1.2.2 生活环境与地域文化的要求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3.2.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1.4.2 总结归纳法 | 第17页 |
1.4.3 多学科融合研究法 | 第17-18页 |
1.4.4 现场调研与考察研究法 | 第18页 |
1.4.5 实证研究法 | 第18页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乡土元素应用研究的概述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乡村 | 第20页 |
2.1.2 美丽乡村 | 第20页 |
2.1.3 乡土 | 第20页 |
2.1.4 乡土景观 | 第20-21页 |
2.1.5 乡土元素 | 第21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2.1 系统论理论 | 第21页 |
2.2.2 符号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景观意向理论 | 第22页 |
2.2.4 场所精神理论 | 第22页 |
2.3 乡土元素的特征 | 第22-24页 |
2.3.1 地域性特征 | 第22页 |
2.3.2 文化性特征 | 第22-23页 |
2.3.3 质朴性特征 | 第23页 |
2.3.4 原创性特征 | 第23页 |
2.3.5 传承性特征 | 第23页 |
2.3.6 多样性特征 | 第23-24页 |
2.4 乡土元素的运用现状 | 第24页 |
2.4.1 忽略乡土元素,重视外来物种 | 第24页 |
2.4.2 乡土元素不断减少 | 第24页 |
2.4.3 缺乏对乡土元素的开发与研究 | 第24页 |
2.5 乡土元素运用的意义 | 第24-26页 |
2.5.1 节约营造材料,提高资源利用率 | 第24页 |
2.5.2 接近自然原生态,注重生态效益 | 第24-25页 |
2.5.3 保持地方特色,增强地域景观可识别性 | 第25页 |
2.5.4 保护、修复和传承乡土文化,体现景观价值 | 第25-26页 |
3 乡土元素的分类与挖掘 | 第26-33页 |
3.1 物质乡土元素 | 第26-31页 |
3.1.1 自然乡土元素 | 第26-27页 |
3.1.1.1 乡土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3.1.1.2 乡土植物 | 第27页 |
3.1.1.3 乡土色彩 | 第27页 |
3.1.2 人工乡土元素 | 第27-31页 |
3.1.2.1 生产性乡土元素 | 第27-30页 |
3.1.2.2 生活性乡土元素 | 第30-31页 |
3.2 非物质乡土元素 | 第31-33页 |
3.2.1 传统民俗 | 第31-32页 |
3.2.2 宗教信仰 | 第32页 |
3.2.3 风水观念 | 第32-33页 |
4 乡土元素在乡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第33-46页 |
4.1 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原则 | 第33-34页 |
4.1.1 保护原貌与生态统一原则 | 第33页 |
4.1.2 整体更新与协调统一原则 | 第33页 |
4.1.3 因地制宜与特色展现原则 | 第33页 |
4.1.4 观念创新与弹性发展原则 | 第33-34页 |
4.1.5 公众参与性原则 | 第34页 |
4.2 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营造的层级 | 第34-37页 |
4.2.1 村域层级的乡土元素营造 | 第34-35页 |
4.2.2 村落层级的乡土元素营造 | 第35-37页 |
4.2.2.1 空间层次 | 第35-36页 |
4.2.2.2 场景层次 | 第36页 |
4.2.2.3 意向层次 | 第36-37页 |
4.2.3 细部层级的乡土元素营造 | 第37页 |
4.3 村域层级的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营造方法 | 第37-39页 |
4.3.1 完善“村落-农田-山林-水系”的景观生态格局 | 第37-38页 |
4.3.2 村庄整体风貌的优化升级 | 第38-39页 |
4.3.3 拓展乡村功能与调整产业结构 | 第39页 |
4.4 村落层级的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营造方法 | 第39-43页 |
4.4.1 公共活动空间的重构 | 第39-41页 |
4.4.2 场景的营造与烘托 | 第41-42页 |
4.4.2.1 传统场景的再现与复原 | 第41-42页 |
4.4.2.2 乡土的体验环境营造 | 第42页 |
4.4.3 意境的情感升华 | 第42-43页 |
4.4.3.1 氛围的烘托 | 第42页 |
4.4.3.2 象征隐喻的表达 | 第42-43页 |
4.5 细部层级的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营造方法 | 第43-46页 |
4.5.1 乡土材料的运用与创新 | 第43-44页 |
4.5.1.1 乡土材料的现代演绎 | 第43页 |
4.5.1.2 现代材料的创新表达 | 第43-44页 |
4.5.2 乡土元素的细部表达 | 第44-45页 |
4.5.2.1 乡土元素功能的置换 | 第44页 |
4.5.2.2 乡土符号的转化与表达 | 第44-45页 |
4.5.3 乡土色彩的协调与组合 | 第45-46页 |
5 义乌市上溪镇美丽乡村精品线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 第46-65页 |
5.1 上位规划对上溪镇美丽乡村精品线的要求 | 第46-47页 |
5.2 上溪镇精品线项目概况 | 第47-49页 |
5.2.1 上溪镇发展概况 | 第47-48页 |
5.2.1.1 地理环境优越 | 第47页 |
5.2.1.2 各类资源丰富 | 第47页 |
5.2.1.3 产业经济稳健 | 第47-48页 |
5.2.2 精品线现状概况 | 第48-49页 |
5.2.2.1 场地分析 | 第48页 |
5.2.2.2 沿线村庄特色 | 第48-49页 |
5.2.2.3 存在问题 | 第49页 |
5.3 精品线乡土元素提炼 | 第49-50页 |
5.4 设计思路 | 第50-52页 |
5.4.1 设计主题 | 第50-51页 |
5.4.1.1 主题背景 | 第50页 |
5.4.1.2 主题定位 | 第50-51页 |
5.4.2 设计思路 | 第51页 |
5.4.2.1 串联乡土元素,彰显乡村独特魅力 | 第51页 |
5.4.2.2 发挥线路联动效应,提高乡村多方效益 | 第51页 |
5.4.2.3 优化推进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经济发展 | 第51页 |
5.4.3 设计目标 | 第51-52页 |
5.5 乡土元素在美丽乡村精品线上的运用研究 | 第52-65页 |
5.5.1 村域层级上乡土元素的运用 | 第52-56页 |
5.5.1.1 运用最小限度,控制改造力度 | 第52-53页 |
5.5.1.2 完善村庄功能,突出产业文化 | 第53-55页 |
5.5.1.3 构建完整序列,表达丰富层次 | 第55-56页 |
5.5.2 村落层级上乡土元素的运用 | 第56-62页 |
5.5.2.1 体现人性化空间尺度 | 第56-59页 |
5.5.2.2 模拟再现乡村场景 | 第59-61页 |
5.5.2.3 参与体验生产生活 | 第61-62页 |
5.5.2.4 激活乡土田园意趣 | 第62页 |
5.5.2.5 展现空间精神、延续文化主题 | 第62页 |
5.5.3 细部层级上乡土元素的运用 | 第62-65页 |
5.5.3.1 保持建筑的乡土应景感 | 第62-63页 |
5.5.3.2 传统景观符号的借鉴 | 第63-64页 |
5.5.3.3 乡土植物的优化配置 | 第64-6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研究结论和成果 | 第65页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6.2.1 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 第65-66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图标索引 | 第71-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